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清 郑燮 《题画竹》:“昔 东坡居士 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 李鄴侯 北伐之谋,保储之諫,辨 建寧 之寃,保 李晟 、 马燧 之功,新、旧两《书》俱不载入……微 温公 《通鑑》取 李繁 《家传》大为阐扬,则 鄴侯 一代伟人,几乎黯然无色。” 马宁 《红色故乡随笔》:“阳光孤零零地落在街心上,也觉黯然无色。”
“黯然无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成语形容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或缺乏生机。其中“黯然”指颜色晦暗,“无色”强调没有鲜明色彩,整体表达事物或情感的衰败、无趣状态。
出处与示例
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现代用例如:“阳光孤零零地落在街心上,也觉黯然无色。”(邓宁《红色故乡随笔》)
词性与用法
中性词,结构为偏正式,常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物体、场景或人的状态。例如形容笑容消失后的无活力感,或自然景色的暗淡。
近义词
“暗淡无光”,两者均强调失去光彩,但“黯然无色”更侧重色彩和生机的缺失。
此解释综合了权威词典与文学用例,兼顾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黯然无色》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意指物体或事物无光彩、无色彩或无生气。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黯”、“然”和“色”。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黯”字的部首是“黑”,总共有十三个笔画。
• “然”字的部首是“火”,总共有十三个笔画。
• “色”字的部首是“⺺”,总共有六个笔画。
来源:
《黯然无色》最早出自于唐代杜甫的诗作《赤壁怀古》,用于描绘洞庭湖景色的无生气,后来逐渐引申为其他事物无生气的形容。
繁体:
在繁体字中,“黯然无色”可以写作「黯然無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字形稍有差异。例如,“黯”字在金文中写作“䜌”,在钟鼎文中写作“䱍”。
例句:
1. 面对父亲逝世的消息,他黯然无色地坐在那里。
2. 这件原本色彩斑斓的画作,如今已经黯然无色。
3. 在工作的压力下,他的眼神逐渐变得黯然无色。
组词:
1. 黯淡无光
2. 无趣乏味
3. 无生气
近义词:
1. 暗淡无光
2. 无色无味
3. 无动于衷
反义词:
1. 绚丽多彩
2. 生机勃勃
3. 富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