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恶恶的意思、好善恶恶的详细解释
好善恶恶的解释
见“ 好善嫉恶 ”。
词语分解
- 好善的解释 .犹好尚。《周礼·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郑玄 注:“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乐于为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长而好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
- 恶恶的解释 憎恨 * 。《公羊传·僖公十七年》:“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新唐书·魏徵传》:“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无为之化何远之有!” 章炳
专业解析
“好善恶恶”是一个具有褒义色彩的四字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赞扬人们崇尚善良、憎恨邪恶的道德取向。以下从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指喜爱善良美好的事物,憎恶丑恶邪恶的事物。它体现了鲜明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倾向,是儒家思想中推崇的君子品格之一。该成语由两个动宾结构“好善”与“恶恶”并列组成,其中:
- 好 (hào):动词,意为“喜爱”、“崇尚”。
- 善:名词,指“善良”、“美好”的人、事或品德。
- 恶 (wù):动词,意为“憎恨”、“厌恶”。
- 恶 (è):名词,指“邪恶”、“丑恶”的人、事或行为。
二、 语法结构与语义重点
- 结构特征: “好善恶恶”属于联合式成语,前后两部分“好善”与“恶恶”结构相同(动+名),意义相近且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道德态度。
- 语义核心: 强调的不仅是个人对善恶的认知,更着重于内在的情感态度(好/恶)和外在的价值选择(亲近善/远离恶)。它描述的是一种积极的、有原则的处世哲学。
三、 语用色彩与文化内涵
- 褒义色彩: 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褒扬意味,常用于赞美人的正直品格、高尚情操和是非分明的立场。
- 儒家伦理体现: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伦理,强调个人修养应追求“仁”与“义”,明辨是非,扬善抑恶,是社会和谐与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 应用场景: 多用于评价人物品德、倡导社会风气、阐述道德理念等语境。例如:“他一生好善恶恶,深受乡邻敬重。”
四、 近义辨析
- 嫉恶如仇: 强调对邪恶的憎恨如同仇敌般强烈,情感色彩更激烈、更具斗争性。而“好善恶恶”则同时包含对善的向往和对恶的排斥,表述相对均衡全面。
- 从善如流: 侧重于乐于接受好的意见或效仿好的行为,强调行动上的顺从与积极。而“好善恶恶”更侧重于内在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态度。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对成语的释义、用法有明确界定。)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10).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大型汉语语文辞典,提供详尽的词源、释义和书证,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相关学术期刊或著作中关于成语结构、语义演变及文化内涵的研究,为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提供学理支撑。)
“好善恶恶”是一个结构精炼、内涵丰富的成语,它精准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崇尚美德、摒弃邪恶的核心价值观。其权威释义立足于《现代汉语词典》等经典辞书,其文化内涵则深深植根于儒家伦理传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修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追求。
网络扩展解释
“好善恶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
基本词义
该成语意为“崇尚美善,憎恨丑恶”,强调对美好事物的推崇和对丑恶事物的憎恶。
-
读音与结构
-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主流读法为hǎo shàn wù è,部分来源标注为hào shàn è è。
- 成语结构为联合式,由“好善”与“恶恶”两部分组成,体现对善恶的鲜明态度。
-
出处与用法
- 最早出自清代小说《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 语法功能上,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人的性格特征(如:“他为人好善恶恶”)。
-
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为“好善嫉恶”,两者含义相近,均强调对善恶的明确立场。
- 英文可译为“love the good and hate the evil”。
-
示例与语境
例如:“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好善恶恶的价值判断能力。”
总结要点:该成语通过“好善”与“恶恶”的对比,突出对美善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摒弃,既可用于描述个人品德,也可用于探讨社会价值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岳全传》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懊怀鳌里夺尊班迓抱璧宝谕报主碑记册諡陈王赋齿错春盛刀叉丁産东山客窦车骑風沙风緖纲贯干凌海田和穆鹤山翁皇雅胡虏火春健斗将胸比肚搕拌课时空乘狂謼纚联峦岫马爬麻尾雀眠眩弄舌遣哀弃短用长轻红湫室骚搅赦恩事不有余释仗宿姧台词贪瞋叹慜天杪颓沦王李瓦檠限蔽显昌香渗渗像态香英县鷄邪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