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指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成公知琼 ﹞早失父母,天地哀其孤苦,遣令下嫁从夫。” 清 林则徐 《安东县民岳廷杰京控董干案审明定拟折》:“ 岳廷杰 中途患病先回,遣令 岳廷兰 顶名,赴步军统领衙门呈控。”
遣令是古汉语复合词,由“遣”与“令”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发布命令、下达指示,多用于官方文书或权威语境。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详述:
《汉语大词典》
释为“发布命令;差遣指令”。
示例引《后汉书·窦融传》:“融等遥闻光武即位,而心欲东向……乃决策东向,遣令长史刘钧奉书献马。”此处指窦融下达指令,派遣长史执行任务。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1123页。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强调“遣”含“派遣”义,“令”为“命令”,合指“通过命令派遣人员或传达指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198页。
《说文解字》释:“遣,纵也。从辵,㫃声。”本义为释放、派遣,引申为发令调遣。
《说文解字》:“令,发号也。从亼、卪。”象人跪坐听令之形,本义为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二字组合后,“遣令”强化了“通过权威指令差遣执行”的语义。
行政指令
《唐律疏议·职制》载:“诸受制遣使,不返命而辄干他事者,杖八十。”此处“遣使”即受命出使,体现“遣令”的官方派遣性质。
来源:《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5年校注本)卷九。
军事调遣
《宋史·兵志》记:“边将遣令戍卒移屯,须验枢密院符。”指军队依令转移驻地,凸显强制性。
来源:《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卷一九〇。
公文用语
汉代公文常见“遣令某官行事”,如居延汉简中“遣令史李忠持籍诣府”,意为下令让令史携文书赴官府。
来源:《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简号183.7。
“遣令”侧重“派遣执行”,而“敕令”“诏令”更强调君主或高层的权威命令本身(如“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差遣”泛指派人办事,语义较泛;“遣令”则隐含正式命令的强制性,多用于官方语境。
结论:“遣令”作为古汉语专有词汇,特指通过正式命令派遣人员执行任务,承载古代行政与军事制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特征,今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
“遣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遣令”读作qiǎn lìng(注音:ㄑㄧㄢˇ ㄌㄧㄥˋ),意为“犹指使”,即通过命令或指示让他人执行某项任务。
2. 古籍与历史用例
3. 现代用法与语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中,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指令或命运对他人的安排,带有一定权威性。
总结
“遣令”的核心含义为“指使”,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权威性和指令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搜神记》及清代官方文书等原始文献。
败兴而归暴胀博征出款第二骨地椒洞度笃爱蹲子房生阜生干么鹳鸡国策古自行步如飞和霁何仙姑火位假名降锡交卷锦步障纪念号勼合居卑颗恰跨凤乘鸾老骥勒令棱棱砺砺莲步六用陋学履危緑熊席緑鹢免罢名辩鸣舷飘洋过海披毛索靥鉟销前拒敲丝起草轻诺寡信芹献闰升十夫客摔老盆説起风就是雨殊效驷车听説通练同辔钨丝幰衣下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