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丝的意思、敲丝的详细解释
敲丝的解释
指银锭。古代银锭上都敲印着圆丝纹,故称。《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九妈 ﹞带笑而言道:‘那要许多!只要得十两敲丝。其他东道杂费,不在其内。’”
词语分解
- 敲的解释 敲 ā 打,击:敲打。敲击。敲诈。敲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敲门砖。敲骨吸髓。旁敲侧击。 笔画数:; 部首:攴; 笔顺编号:
- 丝的解释 丝 (絲) ī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细微,极小:一丝不苟。 绵长的思绪或
专业解析
"敲丝"是汉语中一个古雅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代银两,尤其是碎银子或小块的银子。其含义解析如下:
-
核心含义与词源:
- "敲": 本义指叩击、敲打的动作。在"敲丝"一词中,特指称量银两时敲击检验成色或分割银块的行为。古代交易中,银两常需切割、称重,敲击是辨别真伪、检验成色的常用方法。
- "丝": 本义指蚕丝,引申为极细、极小的东西。在"敲丝"中,形象地比喻被敲击下来的小块银子或银屑,强调其细小、零碎的特征。
- 合成义: "敲丝"合起来,生动地描绘了通过敲击动作获得细小银块或银屑的过程,进而成为零碎银子的代名词。它特指用于小额交易的、非整锭的散碎银两。
-
历史语境与使用:
- "敲丝"一词主要见于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戏曲和市井口语中,反映了当时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社会经济背景。
- 例如,在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就有使用:"妇人道:‘你既要与这伙人吃,趁早与我敲些茶来,你休要耽搁了。’西门庆道:‘不打紧,我到前面铺子里敲些银子与你。’"(这里的"敲些银子"即指弄些散碎银子)。
-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等作品中也有类似用法,指代小额银钱。
-
文化内涵:
- "敲丝"一词不仅是一个货币单位,更蕴含了古代货币流通的具体场景和市井生活气息。它体现了白银货币在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形态变化(整锭到碎块)和交易中的实际操作性(敲击、称量)。
- 它也常带有口语化、俚俗化的色彩,与官方文书或正式场合使用的"纹银"、"库银"等称谓有所不同,更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使用。
"敲丝"是一个源自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意思是零碎的银两或小块银子。它源于称量、检验或分割银块时敲击的动作("敲")和所得到的细小银块或银屑("丝"),生动地反映了白银作为货币在古代日常交易中的具体形态和使用方式。该词常见于明清白话文学作品,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和语言文化的一个窗口。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敲丝"的词条释义提供了权威依据,明确指出其指"银两"或"银子"的含义及来源。 (可查询权威在线汉语词典或图书馆馆藏)
- 《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著): 作为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对"敲丝"一词的使用是研究该词历史语境的重要语料。 (常见于各大古典文学数据库或出版物)
- 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语言学、社会史研究著作: 相关研究在探讨明清市井语言或货币文化时,常会涉及"敲丝"这类俚俗货币称谓的分析。 (见于学术专著或期刊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敲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
基本释义
“敲丝”指代银锭,尤其特指表面带有圆形丝纹的银锭。这种纹路是古代铸造银锭时通过敲印工艺形成的标志性特征。
-
名称由来
古代银锭在铸造过程中,工匠会敲印出连续的圆丝状纹路,既作为装饰,也可能用于防伪或标识成色。因此,“敲丝”一词通过“敲印丝纹”的动作与银锭的形态特征结合得名。
-
文献例证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提到:“只要得十两敲丝”,此处直接以“敲丝”指代十两规格的银锭,印证了该词在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敲丝”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货币、文学作品解读时仍具参考价值。其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器物特征的具象化描述习惯。
别人正在浏览...
百里宰薄躬倍价本宗惨戚谄口吃得上大历旦夕之危登枢典证丁匠法儿防边房地产业冯轼复牌宫庐搆火关山阻隔贵金属闺怨害相思寒色化外夹壁饥饱劳役节孝祠截爪惊心骇瞩金眸拒斥亢世控鹤嵺嵺慢堕袤远梅风楣梁面皰鸣玉娘娘庙苨苨腻泽俳谑疲痾贫户迁军圻鄂认熟骚魂缮览诗册跳跳钻钻停蓄停轸同源吐耀谢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