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ad powder (used in cosmetics)] 用来化妆的铅粉
亦作“ 铅花 ”。1.妇女化妆用的铅粉。《文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李善 注引 张衡 《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唐 刘长卿 《戏赠于越尼子歌》:“北客相逢疑姓 秦 ,铅花抛却仍青春。”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馀杭宗女》:“一女子可二十许岁,粉黛铅华,如新傅者。”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之二:“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2).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 宋 陈造 《田家谣》:“中妇輟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钱锺书 注:“二媳妇忙里偷闲爱打扮。” 清 洪昇 《长生殿·倖恩》:“虽居富贵,不爱铅华。” 徐朔方 校注:“不爱铅华,不爱打扮。”
(3).借指妇女的美丽容貌、青春年华。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 前蜀 韦庄 《抚盈歌》:“铅华窅窕兮穠姿, 棠公 肸蠁兮靡依。”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逼娼》:“老去病来缠,花谢岂重妍,曾擅 平康 铅华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铅华未谢,丰韵犹存。”
(4).借指青年妇女。 唐 卢纶 《七夕》诗:“铅华潜惊曙,机杼暗传秋。”
(5).指作画、写字用的颜料。引申为图画或文字。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 武昌 之扁青, 蜀郡 之铅华。” 清 赵翼 《春兰禁体和吕叔讷广文》:“粉气薰常借,铅华写未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巨来夙慧》:“闈中卷几万本,公皆披示,铅华纷披,无不中肯。”
(6).比喻虚浮粉饰之词。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艺术上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尽洗铅华。”
(7).比喻落花。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子规声好教人恨,他只待送春归几树铅华。” 清 孙枝蔚 《落花》诗:“狼籍铅华转眼中,依然蜂蝶趁香风。”
(8).比喻冷月的清光。 南朝 梁 陶弘景 《寒夜怨》诗:“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铅华”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指古代化妆品 即含铅的白色粉末,用于女子面部美白。《抱朴子·畅玄》中“铅华素质”即指用铅粉修饰后的白皙容貌。这种化妆品在《敦煌变文集》描述的“灼灼娇姿”中也有体现,通过妆容突显美貌。
象征外在修饰 在文学语境中常引申为表面浮华,如《抱朴子》将“铅华素质”与“伐命者”关联,暗喻过度追求外在修饰会损害内在本质。清代珠泉居士《雪鸿小记》用“铅华”与天然“素质”对比,强调朴素之美胜过粉饰。
哲学层面的隐喻 道家文献常以铅华喻指世俗欲望,如《管子·势》中“素质不留”强调去除外在雕琢、回归本真状态的思想,与铅华象征的虚饰形成对立。
该词演变脉络清晰:从具体化妆品(物质层)→艺术修饰手法(文化层)→精神境界象征(哲学层),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然”与“雕饰”的辩证思考。
铅华是一个成语,形容外表华丽而内里空虚,虚荣而没有实质的东西,也可指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铅华的部首是金(钅)和花(艹),共7个笔画。
铅华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柳宗元的《西林舍人赋》中,用第三人称描述在宴会中有钱人的奢华。随着时间的推移,铅华的含义逐渐延伸,成为形容虚浮和浪费的象征。
铅华的繁体字为鉛華。
古代铅华的写法有变化,最早出现的写法为「鉛華」,后来也可写作「鉛花」或「鉛菡」。
1. 他的生活过得很铅华,但内心却空虚寂寞。
2. 这场庆典过于铅华,浪费了很多财力和物力。
铅华的相关词语:铜臭、金玉满堂、锦上添花。
华而不实、华丽虚饰、表面文章。
朴素、淳朴、简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