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仁义之兵的意思、仁义之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仁义之兵的解释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 * 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仁义之兵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军事概念,特指以道德准则而非暴力征服为核心的军队。其核心释义与历史语境如下:


一、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仁义之兵”指秉持仁爱正义原则的军队,强调战争动机的正当性与作战行为的道德约束。其内涵包含两层:

  1. “仁”:以爱护百姓、避免滥杀为准则,如《孟子·公孙丑下》所言“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2. “义”:作战目的须符合道义,如《司马法·仁本》强调“以义治之之谓正”,反对不义之战。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7页)


二、军事伦理内涵

此概念源于先秦儒家兵学思想,主张军事行动需符合道德规范:

来源:《中国兵学思想史》(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第68-71页)


三、历史语境与经典用例

“仁义之兵”常见于儒家对理想战争的论述:

《孟子·梁惠王上》: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此处强调征伐暴君的本质是拯救百姓,符合“吊民伐罪”的仁义标准。后世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亦被视作践行此道的范例。

来源:《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12页)


四、与现代军事伦理的关联

这一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战争观:

来源:《中国军事伦理思想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仁义之兵”既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以德服人”思想在战争领域的具象化表达,强调道德合法性对军事胜利的根本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仁义之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én yì zhī bīng,指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与“仁义之师”同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1.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提到:“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此处曹操以“仁义之兵”自称,凸显其讨伐袁绍的正当性。
  2. 《荀子·议兵》:
    战国荀况记载尧、舜、禹等帝王以“仁义之兵”平定天下,体现儒家对军事行动需符合道义的观念。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与扩展


“仁义之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思想的体现,常用于描述符合儒家伦理的军事行动。其核心在于通过道德正当性赢得民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别人正在浏览...

边俗彪昺笔健陛荣参戎常不肯赪虬卵斥詈痴顽老粹冲带量灯夜得仙得赢掉三寸舌丁年鼓词果断函幽育明话把怀恨在心胡觑奬宠监铺尖站稽胡衿抱晋年九峰九日局步醵金沮丧咳呛流例厘治荦埆马曹买子密集弥流奶粉宁野牛背笛蒲葵箑曝芹佥属乔公案清锐入井濡渥色赧赡辞属妇素芝天地母透糖吴兴相勗嫌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