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兵的意思、仁义之兵的详细解释
仁义之兵的解释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 * 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词语分解
- 仁义的解释 ∶宽厚正直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仁义之举 〈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详细解释.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网络扩展解释
“仁义之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én yì zhī bīng,指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与“仁义之师”同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强调军队的正义性和道德正当性,以仁爱为出发点,讨伐不义之举。
- 结构:偏正式成语,通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用于赞扬军队的正义性。
出处与典故
-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提到:“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此处曹操以“仁义之兵”自称,凸显其讨伐袁绍的正当性。
- 《荀子·议兵》:
战国荀况记载尧、舜、禹等帝王以“仁义之兵”平定天下,体现儒家对军事行动需符合道义的观念。
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历史描述或文学作品中,强调军队的道德属性。
- 造句:
“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 反义词:不义之师、虎狼之师
“仁义之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思想的体现,常用于描述符合儒家伦理的军事行动。其核心在于通过道德正当性赢得民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仁义之兵》一词是指具备仁爱和正义之心的军队。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言",总共有8画。 "人"代表人类,"言"代表言论,它们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军队中的成员具备善良和正义的品质。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正义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原则。在军事领域,一个兵士是通过仁爱和正义来保护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的。
在繁体中文中,《仁义之兵》的写法为「仁義之兵」。虽然字形略有不同,但意义是相同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仁义之兵"可以写作「仞義之兵」或「仞義之良」,也有使用和现代相同的写法。
例句:他们是仁义之兵,不仅保护人民的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的正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组词:
- 仁心:指善良和慈爱的心。
- 义勇:指具备正义和勇敢品质的人。
- 之前:表示某个时间或位置之前。
- 兵士:指从事军事工作的人。
- 军队:指由军人组成的集体。
近义词:
- 仁爱之军:表示具备仁爱品质的军队。
- 正义军队:指以正义为核心的军队。
反义词:
- 暴戾之军:表示具有暴力和残暴品质的军队。
综上所述,《仁义之兵》是指具备仁爱和正义之心的军队。它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寓意着军人应该以仁爱和正义的原则来保护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它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