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的意思、掎角之势的详细解释
掎角之势的解释
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词语分解
- 掎角的解释 .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掊之。” 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 势的解释 势 (勢) ì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掎角之势是一个源自古代军事战术的成语,指作战时军队分成两部分,形成像拉住兽角(掎)和抓住兽角(角)那样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阵势,以达到分散敌方兵力、协同作战的目的。
详细释义:
-
核心含义
指分兵两处或几处,互相呼应、牵制或夹击敌人的作战部署。这种战术通过占据有利地形或形成包围态势,使敌方首尾不能相顾,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其名称源于狩猎时分别控制野兽的角和腿的动作,后引申为军事上的协同配合。
-
词义解析
-
经典用例
该战术在《孙子兵法》中已有体现,如“分兵以战,掎角以持”,强调分兵协同的重要性。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分据水路要道,形成掎角之势,最终击溃曹操大军。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对“掎角之势”的军事战术含义及词源有详细考释。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明确释义为“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的作战部署”。
-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分兵协同作战的经典军事理论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掎角之势”是一个汉语成语,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释义
原指从两个方向夹击敌人(如捕鹿时一方抓角、一方拉腿),现多用于军事或竞争策略中,表示分兵形成互相支援或牵制敌方的态势。
二、出处与演变
- 最早记载: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 后世引用: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提到“终无掎角之势”,明代《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也用作战术描述。
三、用法与例句
- 语法:偏正式结构,作宾语,多用于比喻两面夹击或互相配合的战术。
- 例句:
《三国演义》中“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
四、读音注意
- 正确读音:jǐ jiǎo zhī shì(“掎”不读作jí)。
- 常见误写:易与“犄角之势”混淆,但规范写法为“掎角之势”。
五、扩展说明
该成语既可用于具体军事部署(如分兵牵制),也可引申为商业、竞争中的协同策略,强调多方配合的战术优势。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眼儿霸迹八脉倍禄陂僻跰跚弊末帛子不该参乘茬子脣敝舌腐粗服乱头翠虚丹阙倒飞敌侔定武石洞黎断编断章恶歹子二车父母之邦该宥钢丝绳高见桂户含垢忍污颃颡环列虎卜会期胡敲驾和磵壑见趣及第脊檩饥民鯨吞蛇噬鸡皮鹤发客踪留别美懋青工亲痛仇快三五之隆深昧师风市学石州十捉九着庶幸体刑望绝妄男子五色云县鼓蟂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