怗怗竦竦的意思、怗怗竦竦的详细解释
怗怗竦竦的解释
恭敬肃静貌。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序:“由我而下,联为五言以美之。诸生怗怗竦竦,各尽词以献公。”
词语分解
- 怗怗的解释 .安静貌;驯服貌。 唐 元稹 《高荷》诗:“不学着水荃,一生长怗怗。”《新唐书·刘文静传》:“ 唐公 名载图讖,闻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祸哉?” 宋 梅尧臣 《韩子华江南安抚》诗:“千里宣德泽,煦如春
- 竦竦的解释 .高耸貌。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瑟瑟凉海风,竦竦寒山木。”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耸动貌;颤抖貌。 宋 梅尧臣 《送郭功甫还青山》诗:“来何迟迟去何勇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成语“怗怗竦竦”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发音:tiē tiē sǒng sǒng()
- 含义:形容人因胆怯或紧张而举止畏缩、颤抖不安的状态,多用于描述面对陌生环境、重要场合或困难时的表现。例如:“他在台上发言时显得怗怗竦竦,声音微弱。”
二、词义分解
- 怗怗:原指安静、驯服的样子(《康熙字典》注音“他協切”,含顺从之意),后引申为因胆怯而畏缩。
- 竦竦:形容身体因紧张或恐惧而颤抖、动作不稳的状态。
三、使用场景
- 典型语境:描述公开演讲时的局促、应对突发事件的慌乱,或面对权威人物的拘谨。例如:“新员工初次汇报时怗怗竦竦,不敢直视领导。”
四、补充说明
- 古今差异:现代使用中更侧重“不安”而非古义的“安静”,需结合语境理解。
- 生僻程度: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建议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确认具体用例。
如需进一步分析语源或例句,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语言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怗怗竦竦:意思、部首和笔画、来源
《怗怗竦竦》是一个词语,用于形容人或物惊恐、惴惴不安的样子。这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怗怗”和“竦竦”,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部首和笔画。
• “怗”是由“心”作为部首,总共有6个笔画。
• “竦”是由“立”作为部首,总共有8个笔画。
《怗怗竦竦》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用以描述人或物因为恐惧而颤抖、战栗的样子。
繁体和古时候汉字写法
《怗怗竦竦》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稍有不同:
• “怗”在繁体中写作“怵”。
• “竦”在繁体中写作“竦”。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这个词语的写法并无明显变化。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怗怗竦竦》这个词语的例句:
• 他心中暗淡的希望使他怗怗竦竦。
• 在巨大的声响中,人们怗怗竦竦地逃离现场。
• 她面对恶劣的天气,怗怗竦竦地继续前行。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由于《怗怗竦竦》这个词语较为独特,没有明确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