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w one's head in submission] 低头,表示服从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汉· 贾谊《过秦论》
低头。常用于表示恭顺、伏罪、羞怍、沉思等情状。《战国策·赵策四》:“ 冯忌 接手俛首,欲言而不敢。” 汉 贾谊 《过秦论》:“南取 百越 之地,以为 桂林 、 象郡 , 百越 之君俛首係颈,委命下吏。”《北史·周广川公测传》:“帝惭,俛首不语。” 唐 牛僧孺 《齐推女》:“老人俛首良久,曰:‘足下诚恳如是,吾亦何所隐焉。’” 明 何景明 《明故夔州府知府铁溪先生高公墓志铭》:“使以诗上公和答,章立就,使臣俛首嘆服曰:此 中国 诗人也。”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指天画地,演説古今,喜则涎流吻外,怒则植发如竿,悲与怨则俛首顿足。”
“俛首”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俯首”相同。“俛”是“俯”的通假字,意为低头、屈身,“首”即头部。因此,“俛首”整体表示低头、屈服的姿态,常用于形容顺从或屈服于他人或境遇。
字义分解:
常见用法: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俯首”替代“俛首”,例如“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诗句)。若在古籍或文言文中遇到“俛首”,可直接理解为“低头”或“屈服”之意。
白黑不分悖惘馋食趁机寸木岑楼玳瑁鱼捣把道斋饿馑复道鬼蜮欢友怙强牋翰煎骂茧糖角尺绞紟接贵攀高今儿矜伪糾军絶流局躅刻励空印拉搭蓝婆棱坎离光留别留司格楼槛慢世蛮庭榠楂明恕闽荒难听鸟耍剖白遣车七重围子蹊道轻骑简从情之所钟起元三官山毛沈带蛇无头而不行刷磨説夷宿直吞墨外彝韦弦熙华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