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稗的意思、蒲稗的详细解释
蒲稗的解释
蒲草与稗草。亦用以指相近相依的事物。《文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诗》:“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刘良 注:“芰荷蒲稗皆水草迭递也。”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诗:“但恐星霜改,还将蒲稗衰。”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岂以云泥今隔絶,遂忘蒲稗旧因依。”
词语分解
- 蒲的解释 蒲 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指“菖蒲”:蒲节。蒲月(指农历五月)。
- 稗的解释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稗野
网络扩展解释
“蒲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词义
- 定义:指蒲草与稗草两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形态相近或相依共存的事物。
- 构词:“蒲”即香蒲(一种水生植物,叶可编织,根茎可食),“稗”为稗草(稻田常见杂草,与稻苗相似但有害)。
2.植物特性
- 蒲草:多生于水边或沼泽,根茎横生,穗状花序如蜡烛,叶片可用于编织。
- 稗草:一年生草本,外形似稻但无叶舌,是稻田主要害草,种子可酿酒或作饲料。
3.文学与象征意义
- 常见于古诗文中,如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以蒲稗相依比喻自然和谐或人际关系的紧密。
- 清代俞樾诗句“遂忘蒲稗旧因依”则借其表达对过往相依情景的怀念。
4.用法扩展
- 可引申为“微小或非正统的事物”,如“稗史”(野史)、“稗贩”(小商贩)等。
5.总结
“蒲稗”既是对两种植物的客观描述,又因二者形态相似、共生特性,被赋予比喻意义,常见于文学创作中表达相依、微末等抽象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二
蒲稗的意思
《蒲稗》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指的是漂浮的蒲苇和簸箕,也可以泛指杂草丛生的地方或者比喻无用之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
《蒲稗》的拆分部首为“艹”和“禾”,总计8个笔画。
词源和繁体
《蒲稗》的源自于《汉语大词典》中的描述,乃是对图画或文学创作中的蒲苇描摹的称谓。繁体字为「蒲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蒲稗》的写法可能会有轻微的变化。由于蒲苇和簸箕的描绘方式不同,字形也会有所差异。
例句
1. 这片湖泊边,到处是一片茂盛的蒲稗。
2. 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蒲稗。
组词
- 蒲苇: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簸箕:一种用来扬谷物、清除杂草的工具。
- 杂草:指生长在农田、庭院中而又无益的野草。
近义词
- 草丛: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 茂盛:形容植物生长旺盛、繁茂。
反义词
- 整洁:形容整齐、清理干净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