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稗的意思、蒲稗的详细解释
蒲稗的解释
蒲草与稗草。亦用以指相近相依的事物。《文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诗》:“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刘良 注:“芰荷蒲稗皆水草迭递也。”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诗:“但恐星霜改,还将蒲稗衰。”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岂以云泥今隔絶,遂忘蒲稗旧因依。”
词语分解
- 蒲的解释 蒲 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指“菖蒲”:蒲节。蒲月(指农历五月)。
- 稗的解释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稗野
专业解析
蒲稗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蒲”和“稗”两种植物名称组合而成,常用于指代生长在水边或低湿之地的杂草丛生景象,也常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其详细释义如下:
-
基本释义:
- “蒲”:指香蒲科植物,如香蒲(Typha spp.),常见于水边、沼泽地,叶片狭长,常用来编织蒲席、蒲包等。《汉语大词典》将“蒲”解释为“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
- “稗”:指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一种常见的稻田或湿地杂草,生命力强,常与农作物争夺养分。《汉语大词典》将“稗”解释为“植物名。一年生草本。形状像稻,俗称稗子。实如小米,可食或作饲料。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 “蒲稗”合称:泛指生长在低湿之地的蒲草和稗草等水生或湿生杂草。它描绘的是一种野草丛生、未经修整的自然景象,常带有荒芜、杂乱或野趣的意味。《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蒲稗”常连用,指水边的杂草。
-
字源与构成:
- “蒲”和“稗”都是形声字。“蒲”从艸(草字头),浦声,本义即香蒲。“稗”从禾,卑声,本义即稗草。两字组合成“蒲稗”,属于并列结构的名词,指代两类常见的湿地植物,进而泛指同类环境中的杂草。
-
文学意象与文化内涵:
- 在古典文学中,“蒲稗”常被用作意象,烘托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或荒凉野逸的意境。例如,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一诗中写道:“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里的“蒲稗相因依”生动描绘了湖中蒲草与稗草相互依偎、茂密丛生的景象,增添了诗意的野趣和自然生机。
- 其意象常与“水”、“泽”、“野”、“荒”等概念相关联,象征着未经雕琢的自然状态或略显荒芜的环境。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汉语工具书对“蒲”、“稗”及“蒲稗”用法的解释。
- 文学意象分析参考了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经典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赏析著作(如《中国文学史》、《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等)。
网络扩展解释
“蒲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词义
- 定义:指蒲草与稗草两种植物,常用来比喻形态相近或相依共存的事物。
- 构词:“蒲”即香蒲(一种水生植物,叶可编织,根茎可食),“稗”为稗草(稻田常见杂草,与稻苗相似但有害)。
2.植物特性
- 蒲草:多生于水边或沼泽,根茎横生,穗状花序如蜡烛,叶片可用于编织。
- 稗草:一年生草本,外形似稻但无叶舌,是稻田主要害草,种子可酿酒或作饲料。
3.文学与象征意义
- 常见于古诗文中,如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的“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以蒲稗相依比喻自然和谐或人际关系的紧密。
- 清代俞樾诗句“遂忘蒲稗旧因依”则借其表达对过往相依情景的怀念。
4.用法扩展
- 可引申为“微小或非正统的事物”,如“稗史”(野史)、“稗贩”(小商贩)等。
5.总结
“蒲稗”既是对两种植物的客观描述,又因二者形态相似、共生特性,被赋予比喻意义,常见于文学创作中表达相依、微末等抽象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拜璧百无一是白云士八诀榜期报表閟奥策书吃里爬外齿如瓠犀赐贶悴民村社刀叉捣鼓祷禳跌荡顶类断蛇伐矜番代飞熊入梦瀵沸感忿高襟孩子气毫猪赫炎皇爷蕙损兰摧教具京兆眉妩纠绳举息铠衣康狄诳诈烂漫龙书默诵蜺裳瓶沉簪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泼辣普天下谱制铨曹帬帽邵平园审刑院设享师匠收撮属累推及瓦敦玩愒无佛处称尊涎邓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