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因 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 寧殖 出君,而卒自忧名在策书。” 宋 司马光 《<吕献可章奏集>序》:“君子之讥著之策书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诚哉是言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百国春秋》:“盖古史官简书、策书之分,策书详其细目,如 墨子 之所称, 左氏 据以作传者是也;简书举其大纲,如《汲冢竹书》之体, 孔子 所据以作经者也。”
(2).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汉书·龚胜传》:“自 昭帝 时, 涿郡 韩福 以德行徵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其( 汉 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南史·褚裕之传》:“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 宋 苏洵 《任相》:“相不胜任,策书至而布衣出府,免矣。”
策书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形制、功能及历史演变角度综合阐释:
策(古作“册”):
以竹简或木牍编连成册,长度、编绳数量象征等级。如汉代策书分“长策”(二尺)与“短策”(一尺),分别用于重大封赏与普通诏令(《汉制度》)。
策书颁布常伴随隆重典礼,如汉代封侯需“读策”并授印绶(《独断》)。
《周礼·春官》载“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为早期策书制度雏形。
蔡邕《独断》明确分类:“策书,策者,简也……以命诸侯王、三公。” 如《汉书·武帝纪》载元朔元年“策诏丞相封列侯”。
唐代册封太子、皇后用玉册(《唐六典》),明清诰命文书仍称“诰策”,形制虽变而功能承袭。
在当代汉语中,“策书”的古义虽罕用,但衍生出:
词义演变体现从实体文书到抽象方案的转化(《现代汉语大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策书”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策略性文书 指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而撰写的策略方案集合,常见于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其特点包括:
二、古代简册文书
其他补充:
变故易常边涯超负荷侈博春归电光石火底弃断背山髵髵乏困关言鼓导骨路函渭好身手简拔解题激奋机械运动聚饮戡戮夸赏垒口趢趚买空仓眉厖齿鲵美田南蛮子难以预料能群泥古非今逆天违理僻诡平济疋似破道剖衷浅白其那覃鬯亲舆求媚秋水盈盈羣噪嚷喝萨满教三七扇坠射鬾省阁食盒素鳞邰封韬鳞投缘文质彬彬贤儁小坐歇气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