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牡丹头的意思、牡丹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牡丹头的解释

旧时妇女的一种发型。 清 李渔 《风筝误·艰配》:“小姐梳完了,这是近来新兴的牡丹头,好看,好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牡丹头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女性高髻发型,因形似盛开的牡丹花而得名。其核心特征为发髻高耸饱满,顶部呈膨大状,两侧及后方头发层层堆叠,形成花瓣般的立体效果,整体造型雍容华贵。

一、词义溯源与文献记载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记载“牡丹头”为“旧时妇女发髻的一种”,盛行于清初,以发髻高耸蓬松、形似牡丹花朵为典型特征。该发型需用假发或衬物填充支撑,体现当时女性对繁复华美妆饰的追求 。

  2. 清代笔记文献佐证

    褚人获《坚瓠集》载:“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式”,印证了牡丹头在清初江南的流行,且常与“闹花鬓”等饰物搭配,凸显其装饰性 。

二、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1. 结构工艺

    发型以金属丝或竹木为骨架,缠绕真发与假发,分多层盘绕固定,顶部呈半球形隆起,侧发卷曲如花瓣,需耗费数小时梳理成型。其工艺复杂度反映了明清手工业技术的精进。

  2. 社会审美象征

    牡丹头的高耸造型与牡丹“花中之王”的象征意义相呼应,成为身份地位的视觉符号。李渔《闲情偶寄》评其“发髻愈高,富贵愈甚”,侧面印证该发型与阶层文化的关联 。

三、历史流变与艺术表现

  1. 衰落与传承

    清中期后因满族“两把头”发型兴起而渐衰,但其元素仍见于戏曲旦角头饰(如京剧“大头”)。现代苏州评弹、昆曲演出中保留改良版牡丹头造型,成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

  2. 古代绘画中的实证

    清初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页中,多位贵族女子梳牡丹头,髻顶簪大朵绢花,与文献描述高度吻合,为研究明清服饰史提供了图像依据(故宫博物院藏) 。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清]褚人获. 《坚瓠集》. 清代笔记丛刊本.
  3. [清]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部》. 中华书局点校本, 2011.
  4. 崔荣荣. 《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与传承》.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5. 故宫博物院. 《清宫生活图典》. 紫禁城出版社, 2007.

网络扩展解释

牡丹头是明末清初流行的一种古代妇女发型,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特点
    牡丹头属于高髻发型,高度约七寸(约23厘米),特点是鬓发蓬松、发髻光润,髻后常垂双绺发尾。需用假发衬垫并涂抹黏汁定型,整体雍容华贵,因形似牡丹而得名。

  2. 起源与传播
    该发型最早盛行于苏州地区,后逐渐流传至北方,甚至被宫廷效仿。清初尤侗诗句“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印证了其影响力。

  3. 流行时期
    主要流行于明末至清初,尤其在清初李渔的戏剧《风筝误》中提及“近来新兴的牡丹头”,说明其在当时属于时尚潮流。

  4. 文化意义
    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发型之一,牡丹头与“钵盂头”“闹花鬓”等发式共同反映了古代女性对发饰审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向宫廷的渗透。

注:部分资料提及“牡丹头”为成语,但主流文献均指向其为发型,成语解释或为引申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白虹八十千并称碧丝长歔孱庸坼副彫篆丢人洞究风玫瑰图風梭分披孚感干劲关楗龟相寒竽贺屯化合黄鸟之旗驩声化为灰烬灰沙见新解腕尖刀金雀记言积郁基原絶息袴褶鲁风鞋旅貌铭刻闹累赘弄鬼掉猴偏絃巧任轻言轻语求盗然火煞星诗袋仕女班头世事士众四运特价町畦同甘苦忘其所以未知数文思误然间遐渐限牒小胡子鞋踪西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