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催趱的意思、催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催趱的解释

亦作“ 催儹 ”。1.催赶,督促。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一折:“我今亲身直至 絳州 ,催趲军马,走一遭去。”《水浒传》第四七回:“比及杀到 独龙冈 上,是黄昏时分, 宋江 催趲前军打庄。”《儒林外史》第八回:“适值 江西 寧王 反乱,各路戒严,朝廷就把他推陞了 南赣道 ,催趲军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平时催儹,逢限稽查。”

(2).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 宋 朱熹 《答王子合书》之十七:“后来自觉如此含胡,恐误朋友,方着力催儹功夫。”

(3). 清 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趲重催空,省称催趲。《清会典事例·户部·漕运》:“ 康熙 元年题准, 淮 北 淮 南沿河镇道将领等官,均有趲重催空之责。漕船入境,各按汛地,立即驱行,毋使停滞。如催趲不严,以致粮船停泊及纵军登岸生事,听所在督抚题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催趱(cuī zǎn)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动词,由“催”与“趱”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催促行动,加快进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词:

  1. 基本释义

    催趱指通过外部压力或提醒促使他人加快行动节奏,常见于督促执行任务、赶工或行程加速等语境。例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杨志催趱行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催促赶路;泛指督促加快行动”。

  2. 语素与结构分析

    • “催”本义为催促、促使,含时间紧迫性,如《说文解字》释“催,相俦也”;
    • “趱”古义为疾行、赶路,引申为加快进度,《西游记》第六十五回“三藏心惊,趱马而走”即用此意;
    • 二者结合后,词义叠加,强调通过持续催促实现加速目标。
  3. 历史语用演变

    该词多见于明清小说及公牍文书中,属书面语词汇。近代以来,随着白话文普及,“催趱”的使用频率降低,逐渐被“催促”“赶工”等替代,但在历史文献与文学研究中仍具重要价值。例如《清史稿·河渠志》载“催趱民工,筑堤防汛”,体现其旧时官方文书中的功能性。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督促、敦促、驱策(如《论语》“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反义:拖延、耽搁、滞缓(如《荀子》“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5. 经典例句解析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西门庆催趱人马,连夜往东京进发”,此处生动刻画了通过指令施加压力、加速行程的场景,凸显“催趱”所含的强制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催趱”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涉及催促、督促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职责,现结合不同语境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1. 催赶、督促
    指通过催促使人或事物加快行动进程。

    • 例句:《水浒传》第四七回“宋江催趱前军打庄”,形容催促军队前进。
    • 近义词:催促、敦促(参考“催赶”近义词解释)。
  2. 德业修养上的努力
    引申为在道德或学业上自我鞭策、积极进取。

    • 例句:朱熹《答王子合书》提到“着力催儹功夫”,强调修身治学的主动性。

二、历史专指(清代漕运)

  1. 漕运职责
    清代漕运中,地方官员需监督运输进度,分为“趱重催空”两类任务:
    • 趱重:督促满载货物的船只加速;
    • 催空:催促卸货后的空船返程。
    • 制度背景:据《清会典事例》,官员若履职不力,将受参劾。

三、其他相关

四、使用特点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历史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侧重点。例如,漕运场景中强调官方职责,而个人修养层面则偏向内在驱动力。

以上解释综合了文学、哲学及制度史多角度分析,可进一步通过标注来源的原文深化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罢瘠兵符剥极则复不拘细行补泻蚕头鷰尾草本植物唱游超跃登年钓鱼丁历动笔鹅颈二流打瓜尔时風偃负版郭汾阳过旅聒天坚苍翦刀草进舍女壻阄戏坎肩枯梧怜贫敬老六通利穴论列是非弥久脑包拗转品竹敲打旗旐绮馔雀屏如其蠕行善色省钱识遇收拭顺人死事天文馆停辛贮苦顽猾晩歇萎萎衰衰文彰无算数无知絃诵潇条夏台谐美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