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不覊 ”。1.謂才行高遠,不可拘限。《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 李善 注:“不羈,謂才行高遠,不可羈繫也。” 晉 向秀 《思舊賦》:“餘與 嵇康 、 呂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顔幾聖索酒友詩》:“ 錢塘 顔幾 字 幾聖 ,俊偉不覊,無日不飲。” 郭沫若 《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象《胡笳十八拍》,無論形式或内容上,那種不羁而雄渾的氣魄……決不是 六朝 人乃至 隋 唐 人所能企及的。”
(2).謂行為不遵循禮法。《新唐書·元結傳》:“ 結 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事 元德秀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 唐寅 ﹞為人放浪不覊,有輕世傲物之志。”《明史·袁炜傳》:“ 煒 性行不羈,為禦史 包孝 所劾,帝宥不罪。”
“不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ù jī,其核心含義是不受限制、拘束,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才華或行為自由灑脫,不拘泥于常規。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不受外界規則、禮法或傳統觀念的束縛,強調自由與獨立。例如“不羁之才”形容才華橫溢且不受拘束的人,“放浪不羁”則指行為灑脫、不拘小節。
詞源與演變
原指馬匹不受缰繩控制,後引申為對人的形容。現代用法更側重精神層面的自由,如追求獨立思想或突破傳統。
典型搭配
例句參考
“不羁”不僅是對行為的描述,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常與文人墨客、藝術家相關聯,體現對自由與個性的推崇。例如嵇康、李白等曆史人物常被以此形容。
如需更多例句或搭配,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