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缠袋的意思、缠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缠袋的解释

束腰的宽带。上有口。《水浒传》第六二回:“﹝ 石秀 ﹞腰繫緋红缠袋,脚穿踢土皮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缠袋是古代中国一种系于腰间的细长布袋,主要用于收纳钱币、零碎物品或随身工具,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文献依据:

一、基本释义

缠袋指可缠绕束于腰腹的袋状容器,通常以布、皮革等材质制成,呈长条状,两端可打结固定。其核心功能为随身储物,常见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百姓及行旅者的日常装束中。例如:

《汉语大词典》释为“束腰的袋子,可贮放钱物”,强调其便携性与收纳用途。(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形制与使用场景

  1. 形制特征

    缠袋长度多在一至两米之间,宽度约十至二十厘米,可缠绕腰部数圈后系紧。袋身常分隔为多层夹袋,便于分类存放铜钱、文书、火镰等小物。明代《三才图会》载:

    “缠袋以绫绢为之,宽寸余,长数尺,束于腰间,可贮帕币。”(来源:《三才图会·器用十二卷》)

  2. 社会功能

    • 平民阶层:替代荷包或褡裢,用于携带零钱、干粮。
    • 商旅行人:系于外衣下隐蔽财物,防盗防失。
    • 礼仪装饰:士绅阶层的缠袋以丝绸精绣,缀玉镶金,成为身份象征。

三、历史文献佐证

  1. 宋代记载

    《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市集商贩“腰系青花缠袋,内贮钱钞”,印证其经济实用性。(来源:《东京梦华录·卷二》)

  2. 元代演变

    游牧民族将缠袋与“腰线”结合,发展为可悬挂刀匕、火石的多功能腰带,见元杂剧《窦娥冤》:

    “(张驴儿)解下缠袋,取出毒药。”(来源:《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3. 明清沿用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提及“茄袋缠袋”并称,说明二者形制相近,缠袋更侧重束腰特性。(来源:《金瓶梅词话》)


四、文化关联与演变

缠袋的衰落与清代服饰变革相关:满族袍服流行后,宽大腰带逐渐取代缠袋,其功能由“褡膊”“腰囊”等替代。现代方言中“缠袋”一词仍存于晋冀部分地区,泛指布质腰带。

结论:缠袋作为中国古代服饰史的微观载体,兼具储物、束衣、彰礼三重属性,是研究古代物质文化及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参照。

网络扩展解释

“缠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án dài,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 缠:指缠绕、纠缠,也可引申为“束紧”。
    • 袋:口袋或可装物品的容器。
      因此,“缠袋”字面可理解为“束紧的袋子”或“有缠绕功能的袋子”。
  2. 具体指代:
    在古籍(如《水浒传》)中,它特指一种束腰的宽带,通常带有口袋,用于放置随身财物或物品。例如《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描述石秀“腰繫緋红缠袋”,即腰部系着红色宽带,兼具装饰和实用功能。


二、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缠袋”被引申为成语,比喻人过于执着或纠缠某事物(如所述)。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未在权威典籍中找到直接依据,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引申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及瘢疻避秦客超大型刺规大有年等伴冻柳帆席费资疯狂凤缕粉连纸副産物付清复卒高坚高擡贵手贵德固济红窗迥红顶子驩悦回肠百转践登及辰鯨舟寄生阶级九河镌降濬缮款仪劳叨礼胜则离留夷莅职谩学名靰利鞚明珠生蚌墨绂暮情内明欧虞刨花骑马轻船清要青蝇点玉设飨射蜮十二辰堆顺民司应岁火泰室淘气图谍巍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