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款的礼物。《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其使者来报如约,至期忽言於关吏曰:‘士卒飢病,款仪未备……’遂中宵遁去。”
“款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或文献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构成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明史·外国传二·安南》,记载安南国使臣以“士卒饥病,款仪未备”为由拖延献礼,后连夜逃走。这一案例反映了“款仪”在古代外交中的实际应用。
《款仪》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人们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礼貌、规范和仪态。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们以礼待人、端正自身举止。
《款仪》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款(欠)和仪。其中,款的部首是手,总笔画数为4;仪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为2。
《款仪》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演变,汉字的繁体字形式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款仪》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款儀」。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据《说文解字》记载,《款仪》的写法为「欠人」。其中,欠的意思是指因为欠缺积极向上的行为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和谐。
1. 他的款仪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2. 处事要注意款仪,不能粗暴行事。
3. 他在公众场合总是保持着良好的款仪。
1. 礼仪: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公共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2. 仪态:仪态是指人们的举止、姿态和神态。
1. 礼貌:礼貌强调的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时应具备的文明行为和礼仪规范。
2. 规矩:规矩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则。
1. 粗野:粗野与款仪相对,指的是人们的行为不文明、不礼貌,缺乏社交素养。
2. 不雅:不雅是指举止、言谈等方面不得体,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