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帆。旧时船帆或以席为之,故称。《文选·木华<海赋>》:“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 刘熙 《释名》曰:‘随风张幔曰帆。’或以席为之,故曰帆席也。” 唐 李商隐 《访秋》诗:“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容斋三笔·缚鸡行》引 宋 李德远 《东西船行》:“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帆席是古代对船帆的别称,特指用竹篾、蒲草或芦苇编织成的船帆,因形似席子而得名。这一名称体现了古代造船工艺中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常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以下从释义、字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船帆的别称
指古代船舶中以编织物制成的风帆,功能与现代布帆相同,用于借助风力推动船只行进。其材质多为竹篾、蒲草等柔韧植物,因展开后形似铺开的席子,故称“帆席”。
文献依据: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载:“帆席,今船帆也。编蒲为之,张于桅上以受风。”
宋代《释名·释船》亦注:“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或以席为之,故曰帆席。”
材质与工艺特征
区别于后世布帆,帆席以编织工艺制成,需具备轻便、耐用的特性。明末《天工开物》提及:“帆席以细竹篾为骨,缀连蒲叶,密不透风。”
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晋书·陶璜传》:“南船皆以木为帆,编席为帆。”
帆席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漂泊与行旅,如: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危樯”即指帆席桅杆,暗喻孤旅之寂。
宋代航海文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详载:“海船帆席广三丈,以竹篾联属,虽暴风不断。”印证其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随着明清棉布普及,帆席逐渐被耐候性更强的布帆取代。今“帆席”一词仅存于古籍及方言(如闽南语仍称帆为“帆席”),现代汉语多用“船帆”。其历史形态在《中国造船史》等专著中有系统考据。
“帆席”一词主要有以下解释:
字面解释:指古代船帆的材质。旧时船帆常用席状编织物(如竹篾、草席)制成,因此被称为“帆席”。例如《文选·木华〈海赋〉》中提到的“挂帆席”即指此物。
词源考证:
部分资料(如)提出“帆席”可比喻“掌握大局的舵手”,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帆席”是一个历史词汇,核心含义为古代以席状物制成的船帆,多见于诗文描写,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李商隐诗集》等古籍。
按据阿尊事贵苞蒙抱石部务阐士吹云寸度丹垩手打散鄂君被二钺纷纶复兴干曜甘意高断贡赋贯朽粟陈珪符骨刻海立云垂混碰驾鵞渐化剑戟森森讥刺基年举错军兵狂迷狂涛巨浪乐平腔辽门之鹤灵和柳俚医蛮触暮序沐肿判决裙屐群雄逐鹿曲曲湾湾柔木乳哺儿儒输商港石苔水利工程素羽掏火耙陶运条痕铁面无情提劲撒野委迟相容相尤遐视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