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称“ 白芨 ”。植物名。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亦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白及》:“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丙子使 蜀 ,山路中见白芨花,因得‘西风尽日濛濛雨,开遍空山白芨花’之句。” 赵树理 《金字》:“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2).牛名。《太平广记》卷四三四引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 大月支 及 西胡 ,有牛名曰白及,今日割取其肉一二斤,明日其疮即愈。”
白及(学名:Bletilla striata),汉语词典中定义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亦指其干燥块茎入药的中药材名称。以下从多维度解析其释义: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白及"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药。"白"取自其块茎断面颜色,"及"源于古语"芨"之通假,表草本植物特性(《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现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读音为"bái jí",名词性,特指该药用植物。
二、植物学特征 植株高20-60厘米,具三角状披针形叶片4-6枚,总状花序顶生,常开紫红色花。块茎呈不规则扁圆形,表面灰白色,具同心环节及突起的茎痕(《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三、药用价值解析
四、文化意象延伸 历代文人取其"止血愈合"特性作比兴,如明代《救荒本草》称其"连及草",喻医者仁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其质量标准,突显法定药材地位(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公示文件)。
白及(又称白芨)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植物学、中药学及文化角度解释:
植物名称
白及是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干燥块茎,因根部白色且连生而得名。其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传统用途包括制作糊料或入药。
牛名(较少见)
古代文献中记载,西域曾有一种牛名为“白及”,传说其肉有快速愈合伤口的特性。
白及需经炮制后使用,且属保护植物,需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自行采挖。
挨排榜夫饱飞杯水褊阨城臯出榜春红倒许雕栏玉砌定货东扭西捏独处法本藩侯飞书走檄辅正高爵重禄黑猩猩滑淖幻心夾袄驾空噍呵嘉穟饥冻机筦径行寂然巨嫂库成嫠独岭雁淋露吏垣论歌米奇囡囡派还排迮炮局披抉平靖评判平月倩俏讫功清浄白省扫帚星神谷十步香车受誓堂个铁蛾骰盆土盎温饫五调五马渡诬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