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滩簧的意思、滩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滩簧的解释

[a folk art form] 一種説唱藝術,流行于蘇南、浙北一帶,由唱故事逐漸演變爲地方戲或地方小戲

详细解释

亦作“滩黄”。曲艺的一个类别。 苏州 、 上海 、 杭州 、 宁波 等地均有流行。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 清 范祖述 《杭俗遗风》:“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用絃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係戏文。”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餘若乱弹平调,壁垒未成, 粤 謳滩簧,传闻未广,或附隶於崑谱,或不数於乐章,於所不知,盖闕如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的问题》:“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运用说书、滩簧等类的形式。”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影戏,木头人戏,西洋镜,说书,滩黄,宣卷等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滩簧,作为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滩簧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等地的传统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其名称中的“滩”指水边平地,“簧”原指乐器中的簧片,引申为曲调。该艺术形式最初由民间小曲、山歌发展而来,结合地方语言与生活题材,形成坐唱形式的曲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将其定义为:“以坐唱为主,用丝竹伴奏,表演故事的说唱形式”。

二、艺术特征

  1. 表演形式

    以坐唱为主,分角色演唱但不化装,表演者分持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自奏自唱,辅以简单动作。曲体结构多采用板腔体与曲牌体结合,如【平板】【紧板】【迷魂调】等。

  2. 内容题材

    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日常生活及明清传奇,如《白蛇传》《玉蜻蜓》等,语言通俗生动,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

三、流派与发展

滩簧依方言和音乐风格分为苏州滩簧(苏滩)、宁波滩簧(甬滩)、上海滩簧(本滩) 等分支。其中上海滩簧后发展为沪剧,苏州滩簧演变为苏剧,成为地方戏曲的重要源头。民国时期,滩簧从曲艺向戏曲转型,形成“小戏”形态,角色行当逐渐完善。

四、文化价值与现状

2008年,“滩簧”作为传统音乐类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0),其保护与传承聚焦于唱腔整理、老艺人技艺抢救及校园传播。学者洛地指出:“滩簧是江南市民文化的活态载体,对研究明清俗曲流变具有标本意义”。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出版物):

  1. 《中国曲艺志·浙江卷》
  2.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苏州曲艺史》(古吴轩出版社)
  4. 《沪剧艺术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6. 洛地《戏曲与浙江》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政府网公开信息)
  8. 《浙江传统曲艺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滩簧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清代中叶的江浙地区,后演变为多种地方戏曲。以下是详细解释:

1.起源与发展

滩簧最初为说唱艺术,流行于苏南、浙北一带,以叙事为主。至清末民初,受戏曲影响逐渐发展为化妆登台表演,并形成不同地方剧种,如沪剧、锡剧、苏剧等。

2.艺术形式分类

3.表演特点

4.地方化演变

各地滩簧结合方言与民俗,形成特色剧种:

5.文化意义

滩簧是江南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保留昆曲雅韵,又融入民间生活气息,对研究戏曲演变和民俗艺术具有价值。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地方戏曲研究或《中国曲艺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饱谙把守彪炳並傳惭懅车牙愁阴词综聪辩翠云裘道穿斗鷄走狗对景贰官封祀蜂腰府端符瑞刚肠嫉恶高阳酒徒狗猪不食其余光易刮视听姑墨孤咏衡雍花拍花椰菜几桉江珧柱极运楞梨良金猎物缕言弭锡殴骂僻狭乾结齐醍泅水全份雀角鼠牙扫难穑养杀内商论少量识破爽恺水剑説山酸士头兜偷袭剸刦推刃王业小廉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