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穑养的意思、穑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穑养的解释

谓退隐务农。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昔 藺相如 驻车避 廉颇 ,分路而行。车下之人,请归穡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穑养”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尤其侧重于对农作物或牲畜的培育、蓄养和收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穑 (sè): 本义指收割谷物。《说文解字》释为:“穑,穀可收曰穑。” 引申为泛指农业劳动中的收获环节,也常与“稼”连用(“稼穑”),泛指农业生产(播种与收获)。
    • 养 (yǎng): 本义指抚育、供给生活所需。《说文解字》释为:“养,供养也。” 引申为培育、饲养、培植、修养等义。
    • 穑养: 结合两字,“穑养”强调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进行培育、照料直至收获,或对牲畜进行饲养、管理的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劳动实现生命(植物或动物)的成长、繁衍和最终成果的获取。它蕴含了辛勤劳作、积累和收获的过程。
  2. 引申义与用法:

    • 农业生产实践: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指农民耕耘土地、种植庄稼、饲养家畜等具体的生产劳动。例如:“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国语·周语上》 虽未直接出现“穑养”,但“务农”、“蕃殖”等概念与之相通)。穑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活动。
    • 积累与储备: 由收获、蓄养之意引申,可指财富、资源或德行的积累、培养和储备。例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虽然此处用词不同,但“务本”的精神与穑养中重视根本、勤于积累的理念一致。穑养暗示着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有所得。
    • 治理与教化(古义引申): 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将治理百姓、教化民众比喻为穑养,强调统治者需像农夫培育庄稼、饲养牲畜一样,精心养育和引导民众。例如:“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 “养民”的概念与穑养有相通之处。
  3. 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穑养”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其具体含义多被更常用的词语如“种植”、“养殖”、“饲养”、“培育”、“耕耘”、“收获”、“积累”、“修养”等所替代。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农史或探讨传统文化概念的语境中。

引用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对“穑”和“养”的详细释义及书证提供了最权威的汉语学理依据。 [可访问权威在线词典平台如 汉典 (zdic.net) 或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查询相关词条,但需注意这些平台本身是索引,其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2. 《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 撰): 提供了“穑”和“养”的字源学解释,是理解其本义的基础。 [中华书局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为权威来源]
  3. 《国语·周语上》: 记载了古代重农思想,其中关于农业重要性的论述(如引文部分)有助于理解“穑养”在传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国语》]
  4. 《尚书·大禹谟》: 体现了早期“养民”的政治理念,与“穑养”的引申义(治理教化)相关联。 [可参考中华书局《尚书》注疏本]
  5. 《论语·学而》: 虽未直接使用“穑养”,但其“务本”思想与穑养强调根本、积累的精神内核相通,有助于理解该词的深层文化内涵。 [可参考中华书局《论语》注疏本]

“穑养”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词汇,意指对农作物或牲畜的培育、蓄养和收获,核心在于通过劳动实现生命的成长与成果的获取。其含义可引申为积累储备财富资源或德行,甚至在古代政治语境中比喻治理教化民众。虽然现代已不常用,但它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和重视根本、勤于积累的哲学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穑养”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来源进行区分:

一、古代文献中的含义(退隐务农)

根据唐代赵元一《奉天录》的记载,“穑养”指退隐后从事农耕,带有归隐田园的意味。例如:

“昔藺相如驻车避廉颇,分路而行。车下之人,请归穡养。”
此处的“穑养”强调从政坛或纷争中抽身,回归务农生活,体现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


二、现代引申义(培养、养育)

现代用法中,“穑”取“农作丰收”的意象,“养”指培育,组合后引申为像耕种一样耐心培养人或事物,常见于教育、管理等领域。例如:


使用注意

  1. 语境差异:古代多指退隐务农,现代侧重培养过程。
  2. 权威性参考:古代释义见于《奉天录》等文献,现代释义多见于词典。
  3. 使用频率:现代引申义更常见,但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巴物儿白彩碧草别姓獘靡不亏彩段仓仓皇皇春旱大雨倾盆电局调罄逗嚷断国独善吾身鹅子飞砂转石焚笔佛螺凫趋雀跃圪吵关联棺束海望沆瀁寒钟惶慄黄钟大吕解剖麻雀竟旦进欵聚精凝神聚谈苛刻空对空録兰门官泥中刺判若黑白擎盖轻死骑气岖嶔趣势沙背盛宴难再深情厚意十总布水满金山碎片时间台格贪惼嗗突文组乌金纸无是处无体嫌好道歉纤施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