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秦 汉 时分布在当时的 巴郡 一带。《后汉书·桓帝纪》:“ 白马羌 寇 广汉属国 ,杀长吏, 益州 刺史率 板楯蛮 讨破之。” 李贤 注:“ 板楯 , 西南蛮 之号。”参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板楯蛮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属于巴人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名称由来
因使用木板制成楯(盾牌)作为武器而得名。据记载,其祖先彭人曾助周武王伐纣,以板为盾作战,故称“板楯蛮”。秦朝时因射杀白虎有功,又被称作“白虎复夷”;汉代因以布匹(賨布)抵赋税,得名“賨人”。
分布区域
主要活动于秦汉时期的巴郡一带,即今四川东北部的营山、阆中、巴中、渠县等地。
历史记载
《后汉书》提到,东汉桓帝时期,益州刺史曾率板楯蛮讨伐白马羌。晋代《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了其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包括军事协助和赋税政策。
文化特征
作为巴人分支,板楯蛮以勇猛善战著称,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周代的“优待”、秦代的“复夷”称号等。
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误将“板楯蛮”解释为形容人粗鲁的成语,此说法缺乏历史依据,需以史料记载为准。
《板楯蛮》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的意思是指一种古代的舞蹈。在古代汉族文化中,蛮族是指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以狂野、奔放为特点,常常被汉族称为“板楯蛮”。
《板楯蛮》这三个字的部首分别是“木”、“爿”和“虫”。其中,“木”代表木材,表示木制的楯子;“爿”表面的横杠,表示舞蹈中用来扬手或休憩的器具;“虫”代表舞蹈中的蛇或龙形状的动作。
这三个字的笔画分别是6画、4画和6画。
《板楯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舞文化。在古代宫廷中,有一种以木制楯子为伴奏,配以奔放狂野的舞蹈动作的乐舞形式,称为“板楯蛮”。这种舞蹈形式在古代非常受欢迎,成为一种流行的舞蹈。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板槿蠻」。
在古时候,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古代记载,可以看到一些与现代写法稍有差异的古字形。例如,“板”字可能会写成“㟆”或“伴”,“楯”字可能会写成“楪”或“楮”,“蛮”字可能会写成“汶”或“㳰”。
1. 他们在庆祝活动中表演了一支精彩的《板楯蛮》舞蹈。
2. 这个舞团专门研究古代文化,他们将重现《板楯蛮》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
板舞、楯子、蛮族、蛮荒
狂舞、野性舞蹈、激情舞
柔和舞、优雅舞、缓慢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