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子的官吏。《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孔 传:“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其伤害天下甚于火之害玉。”
(2).奉天命治民的人。《孟子·公孙丑上》:“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赵岐 注:“天吏者,天使之也。为政当为天所使,诛伐无道,故谓之天吏也。” 唐 皮日休 《手箴》:“身高道端,毫直国史。敬之戒之,俟为天吏。” 宋 陈师道 《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 孟子 所谓天之降大任者也。”
天吏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天”(指上天、天命)与“吏”(官吏、执行者)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秉承天命行事的官吏或天命的执行者。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角度详细阐释:
天命所授的官吏
指代受天命委派、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统治者或官员。此义源于儒家“天命观”,强调统治者的权力源于天授,需行仁政以符天道。
典籍例证:
《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孟子认为,行仁政的君主因顺应天命而无敌,故称“天吏”。
工具书佐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天子的官吏”,引申指“奉天命治世之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天庭的官吏(神话引申义)
在道教及民间信仰中,“天吏”被神格化,指天庭中执掌律令、传达天意的神官,如雷部诸神或传令仙吏。
文献例证: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受封为“雷部天吏”,司掌雷霆刑罚(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儒家语境:
“天吏”体现“以德配天”思想。汉代郑玄注《孟子》云:“天吏者,天使也。谓王者顺天行道,如天所遣使。” 强调统治者需以仁政践行天命,否则将丧失“天吏”资格。
皇权象征意义:
古代帝王常以“天吏”自居,如《汉书·刑法志》载:“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 此处帝王作为“天吏”角色,建立制度以代天行事。
《辞源》(修订本):
“天吏”释义为“天子的官吏”,引《孟子》为例,并注:“言王者奉天命以治人,故称天吏”(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
释为“奉行天命之官”,强调其与“天命”的绑定关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原文及郑玄注解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孟子》原文
帝王天命观论述:汉典古籍《汉书》条目
“天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解释如下:
天子的官吏
指代君主或帝王委任的官员,强调其权力源自天子。例如《尚书·胤征》记载:“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孔传注为“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
奉天命治民者
特指遵循天道、以仁德治理百姓的君臣。孟子提出“贤而在上,谓之天吏”,认为这类人肩负“仁民爱物”的使命,需通过选拔贤能、推行德政等具体措施实现。
该词多出现于历史文献及儒家经典,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指向。若涉及命理学说,建议优先参考史学或哲学典籍释义。
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权威词典及文献考据,如需进一步溯源,可查阅《尚书》《孟子》等原著或汉典、搜狗百科等工具。
忭忻笔仙不足信才贯二酉绸舞大肠杆菌盗粜丢包丢尽脸面督镇恶池番休奉身风恬浪静凤眼抚然革故立新謌诗珩组和煦合埶滉舟交缠节使节死径露峻崄克己复礼乐儿理葺狸沙论工麦糟马面马掌孟织恼恨恨窍门滊鑪七窍冒火囚桎歧异惹发人口构成桑榆暮景闪躲时卒算部岁晏索落韬采笤箒廷孔驼骋土壤细流翫月綫形小按笑融融萧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