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物色的意思、物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物色的解释

(1) [hair color]∶牲畜的毛色

(2) [look for;choose;seek out]∶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物色人才

为巡船所物色。——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see]∶瞅见;看到

免亲友物色

(4) [scenery]∶风物;景色

(5) [odds and ends]∶各种物品

详细解释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物色”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悠久的历史演变,主要包含以下详细解释:

一、本义:牲畜的毛色

二、引申义:按一定标准去访求、寻找、挑选

三、引申义:人或事物的形貌、外观、景色

“物色”一词的核心含义经历了从具体的“牲畜毛色”到抽象的“按标准寻找”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按一定标准寻找、挑选”是其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含义,广泛应用于描述寻找人才、物品、地点等场景。其“形貌、景色”的含义则多保留在文学或较为书面化的语境中。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权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物色”的现代常用义项“寻找”及“景色”义)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3).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详细收录“物色”的本义、引申义及丰富古籍例证,可在其官方网站或授权数据库如知网的《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数据库中查询)
  3. 《礼记》、《后汉书》、《吕氏春秋》、《西京杂记》等古籍原文. (提供了“物色”本义及早期引申义的最原始语境和例证,可通过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的点校本或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古籍数据库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物色”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随语境和时代演变,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现代常用义

指有目的地寻找或挑选,尤其用于人才或特定物品的搜寻。例如“物色合适人选”“物色优质材料”。该用法源于古代“按标准访求”的引申,现成为主流含义。

二、古籍中的多重含义

  1. 祭祀牲体的毛色
    如《礼记·月令》记载“察物色”,指检查祭祀用牲畜的毛色是否符合要求。
  2. 物体的颜色或形貌
    《金史》中“莫睹物色”描述大雾中看不清物体颜色;《西京杂记》以“物色惟旧”强调建筑形貌如旧。
  3. 风物景色
    唐代诗句“物色连三月”即指自然景象。

三、其他特殊用法

四、词义演变脉络

该词从具体(毛色、颜色)逐渐抽象化,衍生出“特征→寻找特征相符的事物”的逻辑链,最终在现代汉语中固定为“选择性寻找”的核心义项。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礼记》《西京杂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钱如命安身贝装蹩躄陈留八俊棰策辞书丛残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内丰节分文不值附廛躬自鼓柝喊冤鸿信厚度咶耳胡洞悔恨火风豁子驾鹤西游燋爇交事继承谨耳谨识流口水埋蛇马陵削树秾俊烹茶烹燖劈划铨判曲操群动染着日刊宂人穑事上爻舍利使物手不应心铄金繀车腾蹙田荡添线挑达头眠推断土耦人罔像文缛婑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