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 历法名。 武帝 司马炎 统一天下后,改元 泰始 ,并改 三国 魏 《景初历》为《泰始历》。《晋书·律历志中》:“ 武帝 践阼, 泰始 元年,因 魏 之《景初历》,改名《泰始历》。”
泰始历是中国古代历法体系中的一部重要历书,其名称源自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泰始"(公元265-274年)。该历法由天文学家刘智等人编纂,于泰始元年(265年)开始推行,是两晋时期官方颁布的首部历法。作为衔接东汉《乾象历》与南朝《元嘉历》的过渡性历法,其创新性地采用"破章法"调整闰月设置,将传统十九年七闰的章法改进为更加精确的闰周计算。
从历法结构分析,泰始历确立了以365.2423日为回归年长度,朔望月周期精确至29.5306日。这种计算较汉代《三统历》的误差缩小了0.0002日,对二十四节气的推算精度提升显著。该历特别注重月行迟疾的计算,首次系统引入月离表推算定朔时刻,这一方法后被祖冲之在《大明历》中完善发展。
据《晋书·律历志》记载,泰始历在历元设置上采用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公元前2637年)作为推算基准,这种"上元积年"法成为后世历法的重要范式。其推算日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重复11次交食,这一数据被唐代《大衍历》收录并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该历法实际行用时间达56年(265-320年),直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被《永和历》取代。虽在计算精度上不及后来的《元嘉历》,但其建立的定朔算法和改良闰周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从经验积累向数理推算的重要转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其为"中世纪历法改革的重要先驱"。
泰始历是西晋时期采用的一种官方历法,其核心信息如下:
来源与背景
泰始历由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颁布,直接改编自三国时期魏国的《景初历》。司马炎在建立西晋后,为彰显新政权正统性,通过改历法名称强化统治合法性。
历史记载
据《晋书·律历志》明确记载:“武帝践阼,泰始元年,因魏之《景初历》,改名《泰始历》”,说明其与《景初历》的继承关系。
性质与意义
作为西晋官方历法,它不仅是天文计算的工具,更承载政治象征功能,体现改朝换代后“改正朔”的传统制度。
注意辨析
需注意部分网络解释(如)将其误作成语并引申为治国政策,此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实际“泰始历”仅为历法名称。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篇权威文献及历史记录,核心内容可参考《晋书》相关记载。
吖啶熬炼包袱底八项注意被受北州贲浑辩明鼈裙跛子出化貙刘词严义密大慈大悲戴丘得过且过调配多日房帷伏息黼座割乳庐墓过道后梢花鼓戏简化汉字惊挺金虎符酒斾九世之仇句絶老天爷乐道安贫琳玙罗敷有夫浼浼面势妙辩拟主匍匐之救曲射炮瑞鸟赡辞食而不知其味时固食田石研十斋双七肆任榫卯损友樕朴填抚同论蔚然成风卧褥香炉下达详静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