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 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 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 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 金虎 ”。 元 萨都剌 《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金虎符是中国古代用于军事或身份验证的重要信物,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构成与象征意义
由“金”“虎”“符”三部分组成:
历史功能
作为古代调兵凭证,需两半契合方可生效。据《元史》记载,元代万户级军官佩戴金虎符,符身有伏虎造型,并以明珠数量区分等级(如一至三珠)。
实物特征
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金虎符(现存半符)为例:
延伸含义
后衍生为形容人威武雄壮的气势,如“金虎符常用于描述气势雄伟之人”。
提示:若需具体历史文献记载或更多出土文物细节,可参考《元史·兵志》及考古资料。
《金虎符》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该词的意思是“金色的虎符”或“金色的勋章”。这个词可以指代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勋章或奖章,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具有重要意义或权威性的徽章。
《金虎符》的第一个字是“金”,它的部首是“金”,表示与金属有关,它的笔画数是8画。第二个字是“虎”,它的部首是“虍”,表示与虎有关,它的笔画数是7画。《金虎符》总共有15个笔画。
《金虎符》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当时,董卓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官员,在他称霸中原的时候,授予自己一个称号,叫做“大将军金虎符”,以显示他的权威和地位。自此以后,“金虎符”这个词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金虎符》的繁体字是「金虎符」。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金虎符》为例,古代的写法可能是「金虎符」。
1. 他被授予了一枚《金虎符》,以表彰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
2. 他佩戴着《金虎符》,向大家展示着他的荣誉和地位。
「金色」、「虎符」均可作为《金虎符》的组词。
近义词可以是「金牌」、「金徽章」。
暂时没有找到与《金虎符》反义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