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od;Heavens]∶迷信人尊称天上主宰一切的神。现多用来表示惊讶、感叹
(2) [holy cow]∶用于表示惊诧或迷惑的惊叹声
老天。《红楼梦》第七二回:“不想老天爷可怜,省我走这一趟。” 许地山 《春桃》:“老天爷知道,我绝不会发财。” ********* 《薄奠》:“老天爷不知怎么的,每天刮这么大的风。”
老天爷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字面指代
指中国民间信仰中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神灵,被视为宇宙的主宰者与命运的安排者。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13页。
拟人化称谓
以“爷”字体现人格化特征,反映民众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亲近感,常见于祈求、感叹等语境。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卷8,第101页。
天命观的体现
作为传统天命思想的具象化符号,“老天爷”象征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与命运安排,如俗语“老天爷有眼”强调因果报应观念。
来源: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7-72页。
民俗仪式中的角色
在祈雨、祈福等仪式中常被呼告,如华北地区农谚“老天爷,下透雨,秋后给你宰肥猪”,体现人神互惠关系。
来源: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15页。
口语化敬语
虽含“爷”字表尊敬,但实际使用多带口语色彩,极少见于正式文书,常见于感叹句(如“老天爷啊!”)。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66页。
替代性用法
部分语境中代指客观规律或突发自然现象,如“老天爷不给饭吃”暗指自然灾害导致的歉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38页。
该词属“民俗神祇称谓”,需与道教“玉皇大帝”、儒家“天道”概念区分——其本质是非体系化的民间朴素信仰产物,未严格纳入宗教神谱。
来源: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老天爷”是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老天爷”最初指代人们信仰中主宰天地万物的至高神祇,常被用于表达惊讶、祈求或感叹,例如“老天爷啊,这雨下得真大!”。其英文对应词为“God”或“Heavens”,拼音为“lǎo tiān yé”,词性为名词。
昊天上帝(儒教与古代信仰)
在儒教和历代王朝祭祀传统中,“老天爷”被称为“昊天上帝”或“皇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象征天道与自然秩序。唐代《通典》解释:“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
玉皇大帝(道教体系)
道教将“老天爷”神格化为玉皇大帝(玉帝),认为他掌管三界众生,历经劫难修成至高神位。民间常将其与昊天上帝混用,但两者在宗教体系中地位不同。
哲学家冯友兰提出“天”的五种含义,其中“主宰之天”即对应“老天爷”,代表一种超自然的意志力量。此外,“天”还包含物质之天(天空)、命运之天(天命)等抽象概念。
如今,“老天爷”更多作为感叹词使用,表达惊讶(如“老天爷!这太神奇了”)、无奈(如“老天爷不开眼”)或庆幸(如“感谢老天爷”),已逐渐脱离宗教色彩,成为文化中的情感符号。
“老天爷”是一个融合信仰、哲学与民俗的复合概念。在传统中,它既是昊天上帝或玉皇大帝的尊称;在现代语境中,则演变为表达情绪的日常用语。这种演变反映了中华文化从神权崇拜到人文精神的过渡。
傍牌半文不白边餉避宫殿兵不厌权测辰抄本此刻代舞单厚丹屏蹈袭地方民族主义丁冬放遣发源发众榦用革旧从新宫媵枸肆孤孑海凫何讵红愁绿惨虹蝀魂神荤辛见异教养所鸡蛋里找骨头极工恇慑朗照劳神廉泉让水连莚林禽蠡屏六钧弓帽子駡题门联墨妆披发左袵萍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秋旸人心果省览守敌首陁熟客顺善午斋相风县市小当家箫韶西高止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