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中央政府机构的属官。《晋书·戴洋传》:“﹝ 戴洋 ﹞好道术,妙解占候卜数, 吴 末为臺吏,知 吴 将亡,託病不仕。”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谓内司争田伐木词讼,皆臺吏受贿以强察官之判,所以上罔圣听。”《宋史·李昉传》:“二年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臺吏掖之以出。”
台吏是古代官署中的基层官吏,常见于中央机构如御史台、尚书台等,主要负责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及行政事务。该词由“台”与“吏”复合构成:“台”指官署,如汉代御史台、唐代尚书台;“吏”指具体执行事务的官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官府中的小吏”,《辞源》则强调其“掌管案牍”的职能。
从历史演变看,台吏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御史府属官,唐代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下的文书官吏,宋代进一步细化职责,如《宋史·职官志》记载台吏需“掌簿书、勘验、收发文书”。其职位虽品级较低,却是古代行政运转的重要环节。
台吏的职能特点包括:其一专业性,需通晓律令文书;其二辅助性,配合主官完成政务;其三稳定性,多为长期任职的吏员。明代《吏学指南》提到“台吏精熟案牍,犹官府之手足”,印证了其行政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台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台吏(拼音:tái lì)指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属官,主要负责辅助行政事务。该词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出现,例如:
“台吏”是古代中央官署中的基层属官,常见于魏晋至宋代的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职能。更多用例可参考《晋书》《宋史》等史书。
百贾百千榜青帮手保爱霸强蹦走饼麨娼根词缀登臣灯法电谢额黄恶轮燔告垡头风火枫柳妇家干名犯义根穷弓父工容规行矩步锅帘禾场环素计牒敬老怜贫径情窥觊澧水龙卧轮放面课末秩疋马窃命清趣商秋少闲尸注睡长梦多庶几顺纳丝麻苔茸亭然听用头信忘年之好汪汪瓦注文派文鞇相貌相熟小岘辖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