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窃取名声。《荀子·不苟》:“是姦人将以盗名於晻世者也。” 杨倞 注:“姦人盗富贵贫贱之名於昏闇之世。晻,与暗同。”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益》:“虐众盗名,雄鷄折颈。” 宋 晁补之 《沉丘县学记》:“好更张喜事者,乃始务修此以盗名於众人不为之中。” 明 方孝孺 《默山精舍记》:“苟无其道而乐居乎位,是窃禄也;不以其道而自肆於隐,是盗名也。” 清 曾国藩 《日记·省克》:“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
(2).盗贼之名。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
“盗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窃取名声
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名誉或成就,常带有欺骗性质。例如,冒充他人身份、剽窃成果等行为。
盗贼之名
指与盗贼相关的称号或恶名,用于形容行为不端之人。
词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荀子·不苟》“姦人将以盗名於晻世”,强调以虚伪方式在乱世中谋取名望。后世多用于贬义语境,如“欺世盗名”,形容利用欺骗手段博取声誉。
使用场景
常见于批评学术不端、身份冒充、虚假宣传等行为,例如:“伪造履历实为盗名之举”。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词源考据或古籍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盗名是指盗用他人的名字以冒充或骗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盗字由两个部首组成:皿和口。其中皿部在字的左边,口部在右边。
盗字的笔画数为十五画,其中皿部为三画,口部为十二画。
盗字最早来源于古代的文字形态演变,其形状与现代字形有所差异。
在繁体字中,盗字的形状与简体字相似,只是在部分笔画的书写顺序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盗字的写法也略有不同。古时候盗字的形状更为复杂,皿部的形状像一个上凸的碗,口部写成一个方框。这种写法在今天已经不常见了。
1. 他盗名冒姓,企图骗取遗产。
2. 盗用他人的名字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盗字常见的相关词汇有:盗窃、盗取、盗版、盗墓等。
近义词:冒名顶替、假冒、仿冒。
反义词:正名、真实、真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