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凡目的意思、凡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凡目的解释

(1).大要与细目。《周礼·天官·宰夫》:“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玄 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 宋 叶适 《折帛》:“虽然,折帛之为钱多矣,所资此以待用者广矣,陛下必鉤考其凡目,而后可以有所是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余於 顾君 ,未能执鞭也,亦欲因其凡目,次第种别。”

(2).犹俗眼。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岂上古之至寳,时亦示显晦於人哉?而隐现有数,俾特出愚者之手,必其无能滞留於凡目耶。” 宋 苏轼 《次韵陈四雪中赏梅》:“独秀惊凡目,遗英卧逸民。” 明 宋濂 《凝道记·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凡目"是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分字释义 "凡"本义为铸造器物的模具,后引申为"总括""普通"之义。《说文解字》释为"最括也"(来源:《汉语大词典》);"目"原指人眼,转义为"条目""纲目",《玉篇》解作"条目也"(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二、综合义项

  1. 总纲与细目:指事物的总体框架与具体条目,《春秋繁露》有"举凡目而委之"的用例(来源:《四库全书》文献数据库)。
  2. 普通类别:表寻常事物的归类,《朱子语类》载"此乃凡目所共见"(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3. 佛教术语:特指世俗认知的局限性,如《楞严经疏解》云"凡目所及,皆为虚妄"(来源: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

三、引证举例 唐代李善注《文选》时使用"凡目既张,品物乃彰",此处强调系统分类的重要性(来源:中华书局古籍数据库)。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分类体系或文献编纂领域,如《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准则中明确要求"先定凡目,后列细部"(来源: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凡目”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结合不同文献资料可综合其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大要与细目
    指事物的总体纲要与具体条目,常用于描述分类或管理中的宏观框架与微观细节。
    出处: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宰夫》,“治凡”指月度总结(大纲),“治目”指日常事务(细目)。
    示例:宋代叶适《折帛》中提到“鉤考其凡目”,即强调对整体和细节的核查。

  2. 世俗眼光或普通人的看法
    引申为缺乏深度的表面化视角,含一定贬义,多用于文学批评。
    出处:宋代梅尧臣《观何军宝画》中“凡目矜新不重故”,讽刺世俗只重表象;苏轼《次韵陈四雪中赏梅》则以“独秀惊凡目”赞美超凡脱俗。

二、使用场景

三、总结

“凡目”兼具“宏观与微观结构”及“世俗视角”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后在文学中衍生出对浅薄认知的批判意义。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周礼》及宋代相关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多斯跋踄贲耀本影变小雅壁橱禀粮才笔财路蝉组齿论磋议顿脚阿房丰辩甘限文书槁梅广成传鬼神莫测裹见含漱剂皓白家步降封僥极积愁金磾香泾溪禁塞啾嚄掘子军旷衍连七纸捩眼六色钱隆炽漫笔密都疟鬼弄播配帝前截儿潜灵轻侧亲飨求告三语掾霜质嵩峦遂怀虽是损人鹈胡头纱唾津万物韦编三绝违从危堕无挂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