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币的意思、岁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币的解释

(1).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 贾昌 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唐 对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视,报酬如此优厚, 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边境,就会丧失岁币。”

(2).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明史·武宗纪》:“夏五月丙申,减 苏 、 杭 织造岁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币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向周边政权定期缴纳的钱财或物资,多见于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政权签订的合约中。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的和亲政策,但制度化始于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1005年)。根据协议,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从政治属性看,岁币具有双重性质:表面是"馈赠"体现宗主国姿态,实为军事弱势下的妥协产物。经济层面构成国家财政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南宋向金国缴纳的岁币占年度财政收入的2.4%(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文化意义上,这种以经济换和平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思想。

该制度在历代演变中呈现出不同形态,明代称"市赏",清代发展为"朝贡贸易"。值得注意的是,岁币不同于战争赔款,其缴纳以缔结合约为前提,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特征。现代学者指出,这类支出虽暂时缓解军事冲突,但长期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实力(《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

网络扩展解释

“岁币”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为维持和平关系,每年向外族政权或地方缴纳的钱物。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定义与性质

  1. 双重含义

    • 对外关系:主要指朝廷每年向辽、西夏、金等外族政权缴纳的财物(如银、绢、茶等),以换取和平。
    • 对内税收:也指地方每年向中央政府缴纳的赋税。
  2. 历史背景
    宋朝是岁币政策的典型代表,主要因军事弱势而采取“以财换和”策略。例如:

    • 澶渊之盟(1004年):北宋向辽国每年缴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
    • 宋夏和议(1044年):北宋向西夏提供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数额变化与执行

作用与争议

  1. 短期效果

    • 维持边境和平,减少战争损耗。
    • 促进宋辽、宋夏间的贸易往来,推动经济交流。
  2. 长期影响

    • 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削弱国防意识。
    • 形成依赖“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惯性,导致对外政策软弱。

岁币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妥协手段,虽短期内缓解冲突,但长期加剧了宋朝的财政和军事危机。如需更详细数据(如金国岁币数额),可查阅《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奔迸笔偈仇讐麤猛大磬藩后非徒非业风舲釜底游鱼盖屋杠棒供儗广寒仙惯一不着固习航模荒亲划艇检闲惊跸静朴桕烛菊花酒开镜夔卨腊尾镰尾理匦离咎龙頟侯龙邛乱悖緑綟绶媒证逆阉孥戮片月乾坤再造挈缾乞伏穷家子敺祓冉季润笔花乳彘上夜申章双全肃容套礼恬忽听讲同靴托处拖后腿五供香骨橡皮陷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