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诛及子孙。《书·甘誓》:“予则孥戮汝。” 孔 传:“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耻累也。”
(2).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二:“按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
(3).多用为杀戮之意。《后汉书·张纲传》:“既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旧唐书·李全略传》:“ 全略 忌而杀之,仍孥戮其属。”《新唐书》作“族其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且首从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从者皆不问,主上能不以吾辈庇姦人乎?”
“孥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刑罚或战争中的严酷惩罚行为。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诛及子孙
指对犯罪者及其后代实施连坐刑罚,即不仅惩罚本人,还牵连其子女或家族成员。这一用法在《书经·甘誓》中有明确记载:“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体现了古代“连坐制”的残酷性。
或为奴隶,或加杀戮
根据颜师古《匡谬正俗》的注解,“孥戮”可拆解为“孥”(奴役)和“戮”(杀戮),即根据罪行轻重,将人贬为奴隶或直接处决。
泛指杀戮
在部分文献中,“孥戮”也作为“杀戮”的泛称使用,如《后汉书·张纲传》中“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此处更强调单纯的杀害行为。
“孥戮”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可指代连坐刑罚、奴役处决或单纯杀戮,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历史背景与字义演变反映了古代法律与战争的残酷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孥戮》这个词源于古汉语,含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残忍地杀戮儿童,特指对儿童的残害和屠杀。
《孥戮》的拆分部首为孑(jié)和戈(gē),其总笔画为13画。
《孥戮》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王风·象箴》中,描述了残忍地杀戮儿童的景象。
《孥戮》的繁体字为「孥戮」。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孥戮》的古代写法为「孥魯」。
1.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郊区村庄里孥戮横行的惨案。
2. 她童年时目睹了孥戮场面,对此永远不能释怀。
1. 孥戮者:指进行孥戮行为的人。
2. 孨戮:形容以残忍手段杀害儿童。
孥杀、杀孥
父母爱护、呵护孩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