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孥戮的意思、孥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孥戮的解释

(1).诛及子孙。《书·甘誓》:“予则孥戮汝。” 孔 传:“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耻累也。”

(2).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 颜师古 《匡谬正俗》卷二:“按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

(3).多用为杀戮之意。《后汉书·张纲传》:“既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旧唐书·李全略传》:“ 全略 忌而杀之,仍孥戮其属。”《新唐书》作“族其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且首从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从者皆不问,主上能不以吾辈庇姦人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孥戮(nú lù)是一个源自上古汉语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法律与刑罚含义,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典籍中。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孥(nú)

    • 本义指子女,亦泛指妻子儿女或奴婢。《孟子·梁惠王下》载:“罪人不孥”,即不牵连罪人的家属。
    • 引申为“妻与子”的合称,《国语·郑语》韦昭注:“孥,妻子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戮(lù)

    • 本义为“杀”,《说文解字》:“戮,杀也。”
    • 扩展义包含“惩罚”“羞辱”,如《左传·文公六年》:“以刑戮分其罪。”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二、词义综合

孥戮指古代一种连坐刑罚,即因一人犯罪而诛杀其妻子、子女或全族。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1. 刑罚的残酷性:不仅处死罪犯本人,还株连亲属。
  2. 法律威慑性:通过扩大惩罚范围强化统治权威,常见于夏商周时期的法典。

三、文献例证与权威引用

  1. 《尚书·甘誓》(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词):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 释义:服从命令者受赏于祖庙,违令者处死于社坛,并株连其子女。

      来源:《尚书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后汉书·张纲传》:

    “大辟之罪,至于孥戮。”

    • 反映汉代仍沿用此刑,但适用范围缩小。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校勘本)


四、词义演变与消亡


五、现代释义总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孥戮”被定义为:

古代刑罚之一,将罪人及其妻子儿女一并处死。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孥戮”是体现上古刑罚制度的关键词,其语义承载了中国古代法律从野蛮向文明演进的历史痕迹。

网络扩展解释

“孥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刑罚或战争中的严酷惩罚行为。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诛及子孙
    指对犯罪者及其后代实施连坐刑罚,即不仅惩罚本人,还牵连其子女或家族成员。这一用法在《书经·甘誓》中有明确记载:“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体现了古代“连坐制”的残酷性。

  2. 或为奴隶,或加杀戮
    根据颜师古《匡谬正俗》的注解,“孥戮”可拆解为“孥”(奴役)和“戮”(杀戮),即根据罪行轻重,将人贬为奴隶或直接处决。

  3. 泛指杀戮
    在部分文献中,“孥戮”也作为“杀戮”的泛称使用,如《后汉书·张纲传》中“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此处更强调单纯的杀害行为。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三、字义分解


四、相关词语与诗句


“孥戮”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可指代连坐刑罚、奴役处决或单纯杀戮,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历史背景与字义演变反映了古代法律与战争的残酷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兵无斗志避羞步伍柴粟骀背鹤发电挂断虵独行根独坐愁城发函改稽古艳篁篠检偿季会急敛暴徵锦彩紧抓举察亢暵趷蹬勑勒老气横秋累屋重架龙章凤篆镂绘面弱默换潜移你等泡头钉配发骈坒平均奖破执签告器备乞儿轻金属热狗软环境杀生守约施搏司理诉苦逃遯跳槽条干停逗通签统绪抟泥推驿外头王赫挽联畏害温泉相招虓勍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