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上命禦史中丞 賈昌 朝館伴,不許割地而許增歲币。”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何物島夷橫割地,更索黃金要歲币。”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 唐 對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視,報酬如此優厚, 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邊境,就會喪失歲币。”
(2).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明史·武宗紀》:“夏五月丙申,減 蘇 、 杭 織造歲币。”
“歲币”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為維持和平關系,每年向外族政權或地方繳納的錢物。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雙重含義
曆史背景
宋朝是歲币政策的典型代表,主要因軍事弱勢而采取“以財換和”策略。例如:
短期效果
長期影響
歲币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的一種妥協手段,雖短期内緩解沖突,但長期加劇了宋朝的財政和軍事危機。如需更詳細數據(如金國歲币數額),可查閱《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來源。
《歲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着多重意義。它既可以指代古代中國人過年時所送的禮物,也可以指代古代官員每年領取的俸祿。
《歲币》的第一個字是“歲”,它的部首是“禾”,總共有三個筆畫。第二個字是“币”,它的部首是“巾”,總共有四個筆畫。
《歲币》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主要指代貢物或俸祿。繁體字“歲幣”也是該詞的一種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有時《歲币》的“歲”字會寫作“歲”,“币”字則有時會寫作“幣”,但發音和意義并沒有改變。
1. 這些年我一直每年收到親戚送來的《歲币》,真是一份富有寓意的禮物。
2. 古代官員在年初會領取《歲币》,作為他們的俸祿。
組詞:歲月、歲末、歲序。
近義詞:幸運、禮物、薪水。
反義詞:失意、貧困、欠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