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币的意思、歲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币的解釋

(1).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上命禦史中丞 賈昌 朝館伴,不許割地而許增歲币。”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何物島夷橫割地,更索黃金要歲币。”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 唐 對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視,報酬如此優厚, 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邊境,就會喪失歲币。”

(2).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明史·武宗紀》:“夏五月丙申,減 蘇 、 杭 織造歲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歲币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向周邊政權定期繳納的錢財或物資,多見于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政權籤訂的合約中。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的和親政策,但制度化始于北宋與遼國籤訂的《澶淵之盟》(1005年)。根據協議,北宋每年向遼國輸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從政治屬性看,歲币具有雙重性質:表面是"饋贈"體現宗主國姿态,實為軍事弱勢下的妥協産物。經濟層面構成國家財政的固定支出項目,如南宋向金國繳納的歲币占年度財政收入的2.4%(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文化意義上,這種以經濟換和平的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邊疆治理思想。

該制度在曆代演變中呈現出不同形态,明代稱"市賞",清代發展為"朝貢貿易"。值得注意的是,歲币不同于戰争賠款,其繳納以締結合約為前提,具有持續性和周期性特征。現代學者指出,這類支出雖暫時緩解軍事沖突,但長期削弱了中央政權的經濟實力(《中國古代外交制度史》)。

網絡擴展解釋

“歲币”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為維持和平關系,每年向外族政權或地方繳納的錢物。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定義與性質

  1. 雙重含義

    • 對外關系:主要指朝廷每年向遼、西夏、金等外族政權繳納的財物(如銀、絹、茶等),以換取和平。
    • 對内稅收:也指地方每年向中央政府繳納的賦稅。
  2. 曆史背景
    宋朝是歲币政策的典型代表,主要因軍事弱勢而采取“以財換和”策略。例如:

    • 澶淵之盟(1004年):北宋向遼國每年繳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
    • 宋夏和議(1044年):北宋向西夏提供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

數額變化與執行

作用與争議

  1. 短期效果

    • 維持邊境和平,減少戰争損耗。
    • 促進宋遼、宋夏間的貿易往來,推動經濟交流。
  2. 長期影響

    • 加重百姓賦稅負擔,削弱國防意識。
    • 形成依賴“花錢買和平”的外交慣性,導緻對外政策軟弱。

歲币是特定曆史環境下的一種妥協手段,雖短期内緩解沖突,但長期加劇了宋朝的財政和軍事危機。如需更詳細數據(如金國歲币數額),可查閱《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搬脣遞舌筆毫常師超峻撐口到不的蹈節死義大箫點瑟東阙獨行獨斷二十二史鳳翎風聲婦人功衰狗後關系推理骨鼻鬼蒟蒻貴上顧盼自豪桁架花轎彙薦回蹊狐貉降薄賤物腳樁錦墩經脈開麥拉枯耗魁秀坤軸裂膚離珂描寫秘化明婚正配磨拭沒世不忘能爾女人拜芘苤樸牛棄甲倒戈曲水生物沈深市舶司十緵布耍龍遂亡鹈峰土芭佬脫售猥朝侯齛齧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