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理匦的意思、理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理匦的解释

“ 理匭使 ”的省称。 宋 王溥 《唐会要·省号下》:“ 天宝 九载三月十八日,改理匭为献纳使。” 宋 欧阳修 《送孔生再游河北》诗:“大轴献理匭,长裾弊街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理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代的特定历史词汇,其含义与当时的信访或申诉制度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和历史文献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 字面含义与核心意思

二、 历史背景与制度运作

“理匦”制度是武则天时期(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式创立并完善的。据史书记载:

  1. 设立目的: 为了鼓励天下臣民进谏言、陈冤屈、献计策、举报不法,使下情能够上达天听,加强中央对地方吏治的监督。
  2. 匦的设置: 在宫城前设立四个不同颜色的铜匦:
    • 延恩匦(青色): 用于投递谢恩、颂德、求官的表章。
    • 招谏匦(丹色): 用于投递批评朝政、提出谏言的奏疏。
    • 伸冤匦(白色): 用于投递申诉冤屈、请求昭雪的状纸。
    • 通玄匦(黑色): 用于投递天象灾异预报、军事机密及举报谋反等内容的密奏。
  3. 理匦使: 武则天任命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官员为“知匦使”或“理匦使”,专门负责每日开启匦匣,收取里面的文书。
  4. 处理流程: 理匦使收到投书后,需要初步审阅分类。对于一般的诉状或建议,会转交给中书省或门下省处理;对于涉及重大冤情或紧急事务的,则可以直接呈报给皇帝。

三、 引申意义与重要性

“理匦”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中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举措:

“理匦”一词特指唐代负责接收、审阅和处理通过特设铜匦投递的臣民上书、诉状、谏言、举报等文书的制度及相关官员的职责行为。其核心在于“处理投书”,是唐代君主为沟通上下、了解民情、监督吏治而设立的重要政治制度。

参考来源:

  1. 《唐会要·卷五十七·省号下·匦》:详细记载了匦的设置时间、种类、颜色、功能以及理匦使的任命等原始制度规定。 (古籍原文,权威性高。暂未提供链接,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大型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大师网等)。
  2. 《新唐书·百官志二》:在记载门下省谏官(如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职责时,提及他们兼任“知匦使”负责理匦事务。 (正史记载,权威性强。暂未提供链接,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网站)。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词条(如“匦”、“匦院”、“匦使”)中解释“理匦”的含义及制度背景。 (专业工具书,具学术权威性。实体书或大型图书馆数据库可查)。

网络扩展解释

“理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解释

  1. 词义:
    “理匦”是“理匦使”的省称,指古代负责管理“匦”(意见箱)的官职,用于收纳臣民上书或举报文书。

    • 其中“匦”(guǐ)指木制的匣子(),引申为收纳文书或信件的容器。
  2. 职能背景:
    唐代设有“匦使院”,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改称“献纳使”,负责通过“匦”收集民间意见,类似古代的信访机构()。


二、文献例证

  1. 《唐会要》记载:
    “天宝九载三月十八日,改理匦为献纳使”,说明这一官职的演变()。
  2. 欧阳修诗句:
    “大轴献理匦,长裾弊街尘”,指通过“理匦”渠道进献文书()。

三、字形与结构


四、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常见于研究唐代官制或古典文献的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唐会要》《旧唐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具百老汇北货猜忮藏锋璨烂常所赤立大姑亶诚傎到东零西碎二婚头讽説附载公涂沟境钩落带哈巴骄骢诘轧静深君家菓看乐子括磨癞狗燎浆泡卖爵芒履漫戾梅姑棉花胎蘑菇战术囊括畔牢芘乘拼音字母披绎乾号千岁实葺治躯干骨取快三有山菊社员说老婆舌头四大金刚死棋肚里有仙着私求素人太漠沓乱谈咏铜官橐负玩华相去歊溽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