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杠棒的意思、杠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杠棒的解释

较粗的棍棒,是一种抬物的工具。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六年前,我和我爹在 烟台 码头上当装卸工……我一见爹活活被鬼子折磨死,肺都气炸了,操起一根杠棒就奔鬼子打去。”《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铁锨镐头迸火花,小车杠棒一齐上,一鼓作气拿下五百亩‘人造梯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杠棒”是汉语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劳动工具名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一种用于集体搬运重物的竹木制长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特指“两端可供多人肩扛,中间可固定货物的长形搬运工具”,常见于需要协作的货物运输场景,例如粮仓转运、建材搬运等集体劳作场合。

从器物构造分析,杠棒通常选用韧性较强的硬木或毛竹制作,长度在2-3米之间,直径约5-8厘米。其结构特征表现为:中部设有绳结或凹槽用于固定货物,两端保持光滑圆润以便多人同时肩扛。《中国民俗器物志》记载,这种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能有效分散重物压力,降低个体劳动强度。

该工具在劳动民俗中具有特殊文化意义。据《江南市镇研究》描述,明清时期运河码头的“杠棒帮”形成专业行会,制定有专门的《杠棒规约》,规定杠棒长度、捆扎方式及协作口令,成为古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组织形式。现代方言调查显示,在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仍保留“扛杠棒”“起杠”等衍生短语,喻指群体协作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杠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较粗的棍棒,主要用于搬运或抬举重物,是传统体力劳动中的一种工具,常见于码头、工地等场景。其结构为左右组合字,拼音为gàng bàng。

使用场景与背景

  1. 搬运工具:旧时码头工人、装卸工常用杠棒配合绳索搬运货物(如提到“脚夫”用杠棒和绳索工作)。
  2. 文学作品:作家高玉宝在小说中描述工人用杠棒反抗压迫的场景,体现其实际应用与历史背景。
  3. 现代替代:随着机械化发展,杠棒已逐渐被现代工具取代,多见于对旧时劳动方式的描述。

补充信息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文学作品案例或历史变迁,可参考、3、5的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捱磨碍崄标封赤躶敕文出炉银楚梅代销大莫与京大权递代短忽放神風宿水餐風衣感兴趣歌咢公参桂父海暾纮覆化工火落疆禺胶木节信禁火看庄略属蚸蠖灵粹旒扆漏勺马蹄刀明殿密札末后末议磨嘴皮子难産匹夫勇贫矿辟芷潜息啓土热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伤幸生衍沈哦市奸私産制度涛波天下第一屯蹷否塞亡羊得牛五兵无辙先景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