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位职守;官吏的职责。《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限以官守,拜奉未由,无任驰恋。”《好逑传》第十三回:“我学生虽与 过老先生 忝在同乡,因各有官守,相接转甚疏阔。”
(2).臣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子蒙尘於外,敢不奔问官守。” 杜预 注:“官守,王之羣臣。”
(3).官吏。《宋史·河渠志一》:“ 开寳 四年十一月, 河 决 澶渊 ,泛数州。官守不时上言,通判、司封郎中 姚恕 弃市,知州 杜审肇 坐免。”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餼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今坐何所?”
“官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官位职守或官吏的职责
指官员的职位责任与分内事务。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提到“慎其官守”,强调官员需恪守职责;唐代韩愈在书信中也用“限以官守”表达因职务限制无法会面的情形。
臣下
指代君主的臣属群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奔问官守”,杜预注解为“王之羣臣”。
官吏
直接指代官员本身。如《宋史·河渠志》提到“官守不时上言”,批评官员未及时上报灾情;清代侯方域的文章中也用“官守”指代管理书院事务的官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含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官守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官字的拆分部首为宀(宝盖头)和示(礼仪),守字的拆分部首为宀(宝盖头)和宀(宝盖头)。
官(guān)字的笔画数为8画,守(shǒu)字的笔画数为9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员,他们在担任职务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职责,以确保公正廉洁的行政。因此,官守也就意味着官员应当遵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繁体字中,官字的写法为官(闩、辶、一、口、一、双短、一),守字的写法为守(宼、口、冖、各、冖、宀)。
在古时候,官守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官字的古代写法为官(儿、目、亻)和示(礻),守字的古代写法为守(宀、目、女)。
以下是一个关于官守的例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官守,做到了公正廉洁的官员。
官守这个词也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的词语,如官守成规、官守空位等。
与官守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遵守、守纪、履职等。
与官守相反意义的词语有:违守、失守、背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