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蹟”。龌龊的痕迹;污染的痕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起 ﹞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贪黷著,公人署时,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涤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叶圣陶 《孤独》:“他的衣裳有许多的污迹,也有几处破裂了毁损了的。”
||见“ 污跡 ”。
“汙迹”(或写作“污迹”“汙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ū jì,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肮脏的痕迹或被污染的痕迹,常用于描述物体表面因沾染脏污而留下的印记。例如:“衣裳上的油渍和泥点形成明显的污迹。”
词义扩展
字形与结构
例句与出处
清代文献《啸亭杂录》中有用例:“他的衣裳有许多的污迹,也有几处破裂了毁损了的。”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污迹”,如“清洗衣物污迹”“历史污迹”等表述。
汙迹(wū jì)是一个汉字词,指的是物体上的污渍、痕迹或不洁净的状况。它常常用来描述物体的不清洁或被污染的状态。
汙迹的部首是水(水部),汙迹的总笔画数为9画。
汙迹是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它们分别是“汙”和“迹”。汙(wū)意为污秽、脏;迹(jì)指的是痕迹、印记。
在繁体字中,汙迹的写法为「汙積」。
在古代,汙迹的写法稍有不同。汙曾写作「污」,迹则与现代相同。
1. 她拿着湿布擦掉了桌子上的汙迹。
2. 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了,封面上多了一些汙迹。
3. 这张纸上有墨水的汙迹,看起来有点脏。
1. 污染:指环境、空气、水等被有害物质或不洁净物质侵害,失去正常、洁净的状态。
2. 汙垢:指物体上的污渍、灰尘、脏物等。
3. 沾汙:指因接触到污渍、污染物而变得不洁净。
质朴、洁净、干净、清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