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宇的意思、寺宇的详细解释
寺宇的解释
寺院。《魏书·释老志》:“自有 汉 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宋史·张知白传》:“ 知白 九岁,其父终 邢州 ,殯于佛寺。及 契丹 寇 河北 ,寺宇多頽废,殯不可辨。”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余於 咸丰 元年重九日往游,寺宇全圮,残碑断碣,偃仆荒草间。”
词语分解
- 寺的解释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鸿胪寺(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观(刵 )。 * 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
- 宇的解释 宇 ǔ 屋檐,泛指房屋:宇下(屋檐之下,喻在他人庇护之下)。屋宇。庙宇。宇宙(a.屋檐和栋梁;b.空间与时间;c.天地)。 国土,疆土:故宇。 整个空间世界:宇内(指天下)。玉宇。宇航。 风度,仪表:
专业解析
寺宇是汉语中表示佛教寺庙的复合词,其词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
词义分解
- “寺”本义为古代官署名(如汉代“鸿胪寺”),东汉后因佛教传入,逐渐演变为僧侣修行场所的专称(《汉语大词典》)。
- “宇”原指屋檐,引申为房屋、建筑,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宇”(《古代汉语词典》)。
- 两字合称“寺宇”,特指兼具宗教功能与建筑规模的佛教寺院。
-
历史语用
南北朝文献已见“寺宇”一词,如《洛阳伽蓝记》载:“寺宇精丽,阎浮所无”,强调其建筑宏伟与宗教神圣性。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记》亦用“寺宇”描述寺院修缮工程(《全唐文》)。
-
建筑特征与文化意义
寺宇通常包含殿堂、佛塔、钟鼓楼等结构,如《中国建筑史》指出,其布局遵循“伽蓝七堂”规制。文化层面,寺宇被视为佛教传播、经典保存及信徒活动的中心,如《金刚经》注疏多源于寺宇讲经传统(《佛教文化辞典》)。
(注:以上引用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因无公开可访问的在线链接,仅标注文献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寺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寺院,即佛教僧侣修行、供奉佛像的宗教场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 寺宇(sì yǔ)由“寺”和“宇”两字组成:
- 寺:原指古代官署(如“大理寺”),后演变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如“护国寺”。
- 宇:本义为房屋的屋檐,引申为房屋、建筑,如“屋宇”。
- 合称“寺宇”即指佛教寺院建筑。
历史文献例证
- 《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
——说明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寺院逐渐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 《宋史·张知白传》提到:“契丹寇河北,寺宇多颓废。”
——反映战乱对寺院的破坏,侧面印证“寺宇”指代佛教建筑。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口语中更常用“寺庙”“寺院”等词。
- 例: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描述杭州龙井寺时称“寺宇全圮”,即寺院完全倒塌。
相关扩展
- 与“清真寺”的区别:现代汉语中,“寺”可泛指宗教场所(如佛教、伊斯兰教),但“寺宇”一般特指佛教寺院。
- 文化意义:寺宇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承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等多元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寺院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魏书》《宋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败奔白雪难和测量船成吉思汗脣舌促调促膝谈心打得好淡句大巧若拙颠阾钉鞾贰事耳语阨灾发英风调風鴉附状杠夫隳损湖南丝弦健仆浇落佳致巨夫恳愿客戍苦艼理索流年似水佅僸谩扣蒙庇面砖慕化泥水沤浮泡影蟠桃胜会菩萨心肠漆匠然则容畜软膏扇烈善与人交少先队神矢双钩水深火热疏理宿恶天经廷平停休外厩围地卧榻之侧,岂容酣睡舞伴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