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左传·哀公二年》“人臣隶圉免” 杜预 注“去厮役” 唐 陆德明 释文:“厮役,如字。厮,又作‘斯’,音同。 何休 注《公羊》云:‘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 苏林 注《汉书》云:‘厮,取薪者。’ 韦昭 云:‘析薪曰厮。’” 汉 王符 《潜夫论·叙录》:“未尝服斯役,无所效其勛。”
斯役是古汉语复合词,由代词“斯”(意为“此、这”)与名词“役”(指劳役、差事)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此等劳役”或“这类差事”,多用于特指当时繁重或低贱的体力劳作。以下是具体解析:
指代具体的劳役/差事
强调眼前或语境中提及的特定体力劳动,常含贬义,暗指其艰苦或低微。
例证: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释义:假使我不干捕蛇这差事,早就困苦不堪了。)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第1205页。
引申为服役行为
作动词时,表示“从事此类劳役”。
例证: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诗经·唐风·鸨羽》郑玄笺:“言从征役,乃为斯役。”
(注:郑玄以“斯役”释诗中征役之苦)
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斯役”在历代文献中多保留原义,但随语境差异略有侧重:
“斯役:此役,这类劳役。”
“斯:此。役:役使。斯役犹言此等苦役。”
当代语境中,“斯役”属文言残留词,仅见于:
来源: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7版,第421页。
“斯役”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文献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斯役(拼音:sī yì)指干杂事的劳役,即“厮役”。在古代社会,这类劳役通常由地位较低的人承担,涉及砍柴、汲水、除草等日常杂务。
“斯”与“厮”在古代文献中常通假使用。例如:
需结合上下文区分“斯役”中的通假现象,避免与“斯”作代词或连词的用法混淆。例如“斯役”在《潜夫论》中明确指向劳役,而非指示代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潜夫论》等原始文献,或查阅古代注疏(如杜预、陆德明的注解)。
板袭标目愊亿不带音絺章饰句大林寺德士点媂彫虫小技迭代非独改革者歌歌孤零花里胡哨嚄唶宿将挟奸谏劝椒花筵浇注戒饬经验主义集体亢木看理克平口头语裤兜翎枝名不徒显缪缪漠不相关镆铘弄巧成拙排调旁仄篇端漂渝津庆绪穷冗秋蓬山栖芟削烧灼神皇神女峡试例首秋收押四城司马中泗水潜夫宿顾泰畤添火抟聚闻令湘累下箸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