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蓬草。因已干枯,易随风飘飞,故亦以喻飘泊不定。《晏子春秋·杂上二十》:“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僨且揭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 子产 如之何?”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金 元好问 《南关》诗:“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 隆州 。”
秋蓬
一、基本释义
“秋蓬”指秋季枯萎的蓬草,属菊科植物。其茎干纤细,秋季干枯后易随风飘散,故在汉语中常象征漂泊无依、人生动荡或衰败之景。《说文解字》释“蓬”为“蒿也”,强调其草质松散的特性;《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其植物属性,并引申为“散乱、漂泊”之意。
二、文学意象与文化内涵
蓬草根浅,秋后风起即四处飞散,古人以此喻人生流离。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以秋蓬暗喻离别后的飘零。
蓬草枯黄凋零,成为秋日荒凉意象的代表。《淮南子·说林训》载:“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其中“落叶”常与秋蓬并提,共构肃杀之景。
虽为贱草,秋蓬亦具“野火烧不尽”的顽强。白居易《赠内》中“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以蓬草自比,暗含对命运的抗争。
三、典源与用例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为早期文学关联,以蓬草乱状喻思妇憔悴,奠定其文化符号地位(《诗经》通行本)。
“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深化漂泊意象,成为后世咏叹羁旅的范式(《曹子建集》)。
四、现代汉语应用
今仍用于形容流离失所(如“身世如秋蓬”)或事物衰败(如“事业转秋蓬”),常见于文学创作与历史论述。其植物学特征详见《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文学解析可参《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参考来源:
“秋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秋蓬”字面指秋季的蓬草。由于蓬草在秋季干枯后易被风吹散,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的状态,尤其形容人到晚年居无定所或生活动荡。
漂泊的象征
古人以秋蓬随风飘飞的自然特性,暗喻人生际遇的流离失所。例如唐代杜甫的诗句“辞根散作九秋蓬”,便以秋蓬自喻战乱中的漂泊生涯。
晚景凄凉
成语也常指年老无依的境况,如《晏子春秋》中“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强调根基不稳导致最终零落。
文献引用
《盐铁论·非鞅》用“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形容脆弱易逝;韩愈《赠族侄》中“辞家逐秋蓬”则表达离乡漂泊的无奈。
诗词运用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句,以秋蓬与孤雁并提,深化了乱世中亲人离散的悲凉。
现代语境中,“秋蓬”可引申为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或用于文学创作中渲染孤寂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背景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晏子春秋》《盐铁论》等古籍原文。
百日粮冰河期谗搆菖蒲茶笋趁火抢劫冲激揣量翠尾发电厂乏倦法科雰霭风轻云净敷显盖杯公有搆成寡助归国华侨归嬉昊枢豁然贯通护送绛采讲室舰日街闾镜皦窘慴韭菜九衢尘九日狂谲溃盟苦槠劳谦利适榴靥栗罅乱邦鸾冕民务慕顾披胆耆耋轻金属凄惋认许生离碎瓦颓垣酥酒素隐他娘腾誉铁骑为底伪命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