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头语的意思、口头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头语的解释

[cant;cliche;pet phrase] 说话时经常不自觉地说出来的词句

“瞧着办”三个字几乎成了他的口头语

详细解释

(1).群众的口头语言。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口头语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2).在说话时常常不自觉地说出来的话;口头惯用语。 曹禺 《日出》第二幕:“ 陈小姐 顶聪明了,专门会学人的口头语。” 马烽 《三年早知道》:“慢慢地,‘早就知道’这句话,变成他的口头语了。” 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刘世吾 有一句口头语:就那么回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头语”是汉语口语交际中高频出现的习惯性表达形式,指人们在日常对话中无意识重复使用的简短词语或短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它属于“言语交际中带有个人或群体语言习惯的特定表达方式,通常不具备完整的语法结构”。

从语言学角度看,口头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 重复性:如“然后”“就是说”等连接词在对话中反复出现
  2. 标记性:部分口头语承担情感表达功能,如“天呐”表惊讶,“好家伙”表感叹
  3. 地域性:北京方言常用“甭”,上海话高频使用“伐”作为语气词

《汉语口语语法》特别指出,这类表达常作为“话语填充物”,在组织思维、保持对话连贯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例如“这个”“那个”的重复使用,实际是说话者争取思考时间的语言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口头语存在书面语转化现象。如网络流行语“绝绝子”从口头传播逐渐进入新媒体文案,印证了语言学家吕叔湘提出的“口语先行,书面后补”的语言演变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口头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口头语指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重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例如“瞧着办”“就那么回事”。这类表达通常带有口语化特征,与书面语形成对比。

主要特点

  1. 结构特征
    多用短句、省略句,如“好家伙”“天哪”等,依赖语境传递完整含义。
  2. 功能特征
    用于表达情感或态度(如惊讶、无奈),常带有幽默或夸张色彩,例如“上刀山下火海”。
  3. 传播特征
    通过口头传播形成地域性差异,如北方常用“咋整”、南方多用“搞么子”。

与书面语差异

维度 口头语 书面语
使用场景 日常对话、即兴表达 正式文本、规范表达
语法结构 松散、允许省略 严谨、逻辑严密
词汇选择 俚语、方言占比高 标准词汇为主

注意事项

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表达单调,部分场合需注意转换语言风格。如需了解更多成语类口头语(如“三姑六婆”“十恶不赦”的典故),可参考相关语言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瑶百叶竹抱瘵贝丘遍及避寇碧鳞敝政不相上下残剩尺波椎埋电斾东格陵兰寒流耳跟厢放乖泼封署符征鹳鷒姑负鬼风疹鹤处鸡群宦游会绍昏闇火城谨节尽行鸠妇就寝宽信癞儿类比领诺陆博麦糠眇徂冥行擿埴内拽跑光皮相之谈普恩前阃挈搐清耿耿秋暑枘圆凿方三真洒脱蛇胆社会神工鬼力蚀本石沉大海时世搜访天姬鶗鴂吻螭详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