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阙的意思、司阙的详细解释
司阙的解释
负责纠正过失的官员。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草茅作箴,敢告司闕。”
词语分解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 阙的解释 阙 (闕) è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专业解析
司阙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司”与“阙”二字构成,需分释其本义及引申义:
一、字源解析
- 司(sī):
- 甲骨文象手持器具之形,本义为“掌管、主持”,如《说文解字》:“司,臣司事于外者。”
- 引申为官职名,如“司徒”“司马”。
- 阙(què):
- 金文象宫门两侧高台建筑,本义指“宫门前的瞭望台”,《说文》:“阙,门观也。”
- 后指帝王居所或朝廷,如“宫阙”“天阙”。
二、词义演变与历史用例
“司阙”为古代官职名,职能历代略有差异:
- 西周至汉:宫廷禁卫官
《周礼·夏官》载“司阙”掌王宫门禁,稽查出入,隶属天官体系。郑玄注:“阙,门也;司者,察也。”
- 唐宋时期:城门守备官
《新唐书·百官志》记“司阙”为城门郎属官,负责都城十二门启闭与符验核查,属军事编制。
- 引申职能:礼仪象征
因“阙”象征皇权,司阙者兼具仪仗职能,如《宋史·仪卫志》载大典时司阙持戟立于宫门两侧示威仪。
三、现代语义与使用场景
该词现代已消亡,仅存于古籍:
- 文献引用:如《资治通鉴·唐纪》载“安史之乱中,司阙张巡守睢阳”,此处指城门守将。
- 文化遗存:故宫“午门”双阙形制可追溯至司阙职守传统,体现古代门禁制度(参考《中国古代建筑史》)。
权威文献来源:
- 字义解析引自《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 官职记载参考《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
- 历史用例见《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卷二百一十九
(注:因“司阙”为生僻古语,现代词典释义有限,以上综合字源、职官制度及历史语境考据而成。)
网络扩展解释
“司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司阙(拼音:sī quē,注音:ㄙ ㄑㄩㄝ)指负责纠正过失的官员。其中,“司”指官府,“阙”指官署的大门,合称可代指官员的职责场所,也形容官员的庄重形象。
二、结构与来源
- 词源:源自宋代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草茅作箴,敢告司阙。”,表明该词常用于劝谏或规劝官员履职的语境。
- 结构:名词短语,由“司”(掌管)和“阙”(官署)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掌管官署的官员”。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的监察职责,或借代严肃的官府场合。例如:“司阙之职,在于纠察百官得失。”
四、补充说明
- 近义词:暂无明确常用近义词,可根据语境替换为“监察官”“谏官”等。
- 现代适用性: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史研究。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原文或古代职官制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蚌埠鼻笛避重逐轻不得已而用之才緼懘钥仇方抽象劳动丛剧待取彫琢敌国耳鬓相磨翻拣反射发痧费隐分地疯瘫赋给鲠峭宫砚画卵雕薪火架货泉建筑皛旷机对锦襜谨涩今兹絶精亏折昆明阔礼廉威李默然乱扎扎洛成马家窑文化密命盆头丕时倾河时不我与试演衰杖袒踊桃簟鼗鼓套装天网骰儿投殛颓倚秃头罔辟微躬湘妃庙箾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