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货泉的意思、货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货泉的解释

(1). 王莽 时货币名。《汉书·食货志下》:“ 天凤 元年,復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

(2).货币的通称。《晋书·食货志》:“日中为市,总天下之隶,先诸布帛,继以货泉,贸迁有无,各得其所。” 唐 陆贽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辽史·食货志下》:“ 辽 之方盛,货泉流衍,国用以殷。” 清 许光治 《凭阑人》曲:“榆筴赊春骄货泉,柳带禁寒贪乞棉。”

(3).指财政。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得非调阴阳抚夷夏者,不欲侵货泉之任;而主会计校盈虚者,不得参邦国之重乎?子将兼之,允在能者。”《旧唐书·王彦威传》:“ 彦威 儒学虽优,亦勤吏事,然货泉之柄,素非所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货泉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重要概念,具有多重含义与历史背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货泉(huò quán)是古代货币的称谓,特指新朝王莽时期(公元14年)铸造并流通的铜钱。其名称源自《周礼》中的经济思想,“货”指可流通的财物,“泉”取“流通如泉水”之意,合称象征货币的流通职能。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背景与形制特征

  1. 铸造背景

    王莽推行币制改革,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止“布货”“刀币”等旧制,统一铸造“货泉”与“货布”。此钱取代了此前复杂的“六泉十布”体系,旨在简化货币制度。

    来源:《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中华书局)

  2. 形制特点

    • 材质:青铜铸造,圆形方孔,符合“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 铭文:钱面篆书“货泉”二字,字体为悬针篆,笔划纤细如针。
    • 规格:直径约2.3厘米,重约3克,一枚“货泉”等价于一枚五铢钱。

      来源:《中国古钱谱》(文物出版社)


三、文化影响与考古意义

  1. 经济象征

    “货泉”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典型产物,其命名体现了儒家“重农轻商”思想与货币流通理论的结合。

    来源:《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出土文物

    该钱币在陕西、河南、湖南等地大量出土,尤其洛阳烧沟汉墓群曾发现数千枚,佐证其广泛流通性。

    来源:《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考古报告)

  3. 钱币学价值

    部分“货泉”铸有背纹(如星月纹)、合背(两面同文)等变体,成为研究新莽铸币工艺的重要实物。

    来源:《中国钱币》期刊(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


四、引申含义

在古文献中,“货泉”偶作货币的代称。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此处“货币”即泛指交易媒介,与“货泉”意通。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参考资料权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2. 《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
  3. 《汉书·食货志》
  4. 《洛阳烧沟汉墓》(考古报告)
  5. 《中国钱币》学术期刊

(注:因古籍与现代学术著作无直接可链接的权威在线版本,此处标注纸质出版物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货泉”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不同语境可具体解释如下:

一、王莽时期的货币名称

王莽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了“货泉”,取代了之前的“大小钱”。其形制特点为:

二、货币的通称

“货泉”在广义上泛指流通的货币,强调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三、指代财政管理

唐代文献中,“货泉”还延伸为国家财政事务的代称。例如:

补充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货泉的形制演变或经济影响,可查阅《汉书·食货志》《晋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鳌甲拔山军辩告布达不分胜负寀寮衬句餈团从酒大都刀子靶盾墨陊坏恩辉匪夷匪惠凤笛凤翥龙翔掆鼓旱烟河谷恨火后摆昏嫁蹇人升天校点矫时慢物戒晨鼓解围进草拘绊军倅牢不可破冷言热语脸大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吕公谩嗟眊瞭没身不忘宁岁旁遑趫趫骑虎凄惶庆烟啓臆哨见甥徒松阴速化太府谈讲妥绥妄异委蜕武政相暌相思木详要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