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的规律。《老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文子·微明》:“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復起,是谓道纪。”
(2).道纪司的官员。 明 冯梦龙 《双雄记·赏荷造谋》:“道是阴阳各色官,又不曾随着僧纲道纪,可在府里点个卯。”《清史稿·食货志一》:“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
“道纪”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与思想史两个层面解析。
字义层面:“道”指规律、法则,如《说文解字》释为“所行道也”,引申为宇宙运行的根本原则;“纪”本义为丝缕的头绪,《说文解字》注“别丝也”,后衍生为纲纪、秩序之意。二字组合构成“道纪”,字面可理解为“道的纲纪”或“道的运行法则”。
思想史层面:该词在道家典籍中具特殊内涵。《道德经》第十四章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处“道纪”指代道的本质规律,强调通过把握亘古不变的道来统御当下事物。唐代道士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注解:“道纪者,以虚通为纪”,突显其超越时空的特性。
现代《道教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道门中对宇宙本原与运行秩序的统称”,体现道家“天人同构”的哲学观。学者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进一步阐释:“道纪既是本体论范畴,也包含认识论维度,既指道的本体规律,也指体悟道的方法路径”。
参考文献
“道纪”一词的含义可从哲学概念和历史职官两个维度解释,具体如下:
道的规律
源自《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处“道纪”指道的运行法则或宇宙根本规律,强调通过追溯本源来把握当下。
现代延伸解读
有观点将“道纪”与当代宇宙观结合,认为其对应以光速、不确定性原理为背景的宇宙起源理论(如大爆炸),并认为这是老子提出的超越哲学与宗教的社会学说新范式。
指明清时期的“道纪司官员”,属道教管理机构职位,负责宗教事务。例如《清史稿》记载,道纪需定期上报寺庙及僧道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职官制度细节,可参考《道德经》第十四章及《清史稿》相关记载。
宾事惨烈长驱直进车梯雕陵断奏杜絶契遁神读音恩鱼二十四旗发讲负牛覆宗灭祀给足圪挤勾牵海阔天空黑浸浸宏肆秽壤胡云驾治景夕禁劝卷轴装康乾口笛困窭链条廪帑箩头绿衣使者马杓被褐藏辉僻澁窃鼎淇洹卿宰崎岖七足八手屈沱软脚三文鱼沈瘵设身处地事酒收业双井派说本四脚朝天佻率跳喷霆激同调同工问十道百喔武德屋下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