盭绶的意思、盭绶的详细解释
盭绶的解释
诸侯王佩的印绶。色黄而近绿,因用荩草染制,故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侯王, 高帝 初置,金璽盭綬。”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盭,草名也,出 琅邪 平昌县 ,似艾,可染緑,因以为綬名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 杨妃 专宠帝室,金印盭綬,宠徧於 銛 釗 ;象服鱼轩,荣均於 秦 虢 。”
词语分解
- 盭的解释 盭 ì 古同“戾”,乖违:“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盭也?” 古通“綟”,绿色:“金玺盭绶。”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 绶的解释 绶 (綬) ò 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印绶。绶带。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盭绶是汉语中一个专指古代特定礼制用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历史制度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 “盭”(lì):
本义为“绿色”,通假“戾”字。《说文解字》释其字形“从㐭从弦”,本指染丝过程,后引申为青绿色调。在礼制语境中特指以茜草染成的深青近緑之色。
- “绶”(shòu):
指系印玺或玉佩的丝带,《礼记》注“绶者,所以贯佩玉相承受者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载体。
二、典章制度释义
盭绶专指汉代诸侯王佩用的青绿色绶带,属礼制系统中的重要标识:
- 形制特征:以深青緑色丝线织成,长度、纹饰依《汉官仪》规定有别于帝王金绶、官员紫绶。
- 等级象征:《后汉书·舆服志》明确“诸侯王赤绶四采,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其中“绿绶”即盭绶,代表封爵身份。
- 文化功能:作为“印组之饰”,其颜色取自五行学说中的东方木德,寓意藩屏王室、生生不息。
三、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史籍典章:
《汉书·匈奴传》载:“赐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
颜师古注:“盭,草名也,似艾,可染绿,因以为绶名。”
四、现代认知
今属历史文化专有名词,仅存于古籍研究与考古领域,现代汉语已无实际使用。其释义需依托《说文解字》《汉官六种》等文献,并参考出土汉代印绶实物(如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佐证。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文献与学术研究):
- 许慎《说文解字》
- 戴圣《礼记正义》
- 应劭《汉官仪》
- 范晔《后汉书·舆服志》
- 班固《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
- 孙星衍辑《汉官六种》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网络扩展解释
“盭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印绶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lì shòu(ㄌ一ˋ ㄕㄡˋ)
- 结构:盭(上下结构)+ 绶(左右结构)
- 含义:诸侯王佩戴的印绶,颜色黄中带绿,因用荩草(一种可染绿的植物)染制而得名。
二、历史出处
- 《汉书》记载:西汉时期,诸侯王使用“金玺盭绶”,即黄金印章搭配绿色绶带。
- 颜色来源:“盭”通“綟”(绿色),因荩草染色工艺得名,颜师古注《汉书》提到:“盭,草名也,似艾,可染緑”。
三、文化意义
- 等级象征:盭绶是汉代分封制度中诸侯王身份的标志,与金玺配套使用,体现其政治地位。
- 文学引用: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等文献中,曾以“金印盭绶”形容显赫权势。
四、补充说明
- “绶”的含义:绶是古代系印章或玉饰的丝带,不同颜色和材质代表不同官阶。
“盭绶”特指汉代诸侯王的绿色印绶,兼具实用功能与等级标识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暗风班扇不卖帐餐风宿水豺虎朝帽臭虫词闱彫服地震站东风第一枝断蟒独辟蹊径方准繁迫凤头冠咈咈腐谈革鞔宫祠古调皓玉黑说桁渡化碧猾恶怀旧简闻家世嘉虞敬终慎始寄在不寄失疾子掘门觉寝具足铿纯夸矜零沦六丁黑煞六微篱栅迷留摸乱南碑内家兵牛津拍抚前将军趋吉避凶砂壶食力识字知书霜分疏烟私兵汤麪铁界箍玩耽惋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