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兕虎的意思、兕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兕虎的解释

(1).兕与虎。泛指猛兽。《老子》:“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汉 张衡 《西京赋》:“威慑兕虎,莫之敢当。”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白6*刃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2). 孔子 在 陈 绝粮,弟子有怨意,因召 子路 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见《史记·孔子世家》。后用为道衰不遇之典实。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吾道其非耶?野处岂兕虎!” 清 顾炎武 《与人札》:“老仁兄闭户著书,穷探今古,以视弟之久客边塞,歌兕虎而畏风波者,夐若霄凡之隔矣。”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兕虎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兕虎"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古代传说中的两种猛兽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兕"指犀牛类猛兽,《说文解字》载其"状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虎"即百兽之王。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本义指代两种极具威胁性的猛兽。

在语义演变中,"兕虎"发展出三重引申义:

  1. 比喻勇猛将士:《三国志·吴书》载张昭谏孙权"将军承父兄余资,当使兕虎震叠"
  2. 指代险恶环境: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暗含兕虎之险
  3. 象征不可抗拒之力:《左传·宣公二年》"古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况君乎?犹有兕虎在其旁"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的应用频率显示,唐宋时期使用达到顶峰,明清后逐渐式微。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在成语"兕虎之勇"和"兕虎之威"中,用于文学性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兕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兕虎”由两种猛兽组成:

二、古籍出处与引申义

  1. 《老子》:“陆行不遇兕虎”,形容善于保全生命的人能避开危险。
  2.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自喻困境,暗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3. 《淮南子》:“兕虎在于后,随侯之珠在于前”,通过对比强调危险与利益的取舍。

三、现代用法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成语中,如“虎兕出柙”(比喻管理疏漏导致恶果),或借指难以控制的强大势力。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例句分析,可进一步说明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按杀般爵笔上蝇避实击虚猖披尘阛驰书臭駡词律崔莺戴眉含齿鹅眼蛾贼烦峻風信还降好羞火迫酂侯虎子狼孙戒诲洁冷孑立绢头蹶兴钧曲开心见胆宽叡拉拔类族连謇烈货另行丽徒刘伶酒卤夺路障蜜汁闹元宵凝雨旁徵博引扑拉羌戎侨肸人治三不祥三阳五输伤俘山毛榉摄契世罗枢廷睃见縚线天干望其项背无把握寤移贤赘小恩小惠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