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皓的意思、四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皓的解释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皓(sì hà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专有名词,特指秦末汉初四位德高望重、隐居避世的著名长者。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释 “四皓”指代四位须眉皓白的隐士,即:

  1. 东园公(唐秉)
  2. 甪里先生(周术,一作角里先生)
  3. 绮里季(吴实)
  4. 夏黄公(崔广)

他们因不满秦朝暴政,长期隐居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故并称“商山四皓”。其名号中的“皓”字,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年高德劭、须发皆白的特征(《汉语大词典》“四皓”词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四皓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史记·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晚年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吕后采纳张良计策,礼聘隐居商山的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当刘邦看到这四位自己屡次征召不来的高士竟追随太子左右,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人心所向,遂打消了废太立的念头。这一事件确立了四皓作为:

三、文学艺术中的影响 四皓典故成为后世诗词、绘画、戏曲的重要题材:

权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四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文化概念,主要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四位隐士的合称,成员包括:

  1. 东园公(唐秉)
  2. 甪里先生(周术,一作“角里”)
  3. 绮里季(吴实)
  4. 夏黄公(崔广)

四人因避秦末乱世隐居陕西商山,须发皆白,故称“商山四皓”。他们以采芝为食,德高望重,代表了不慕权贵的隐逸精神。


二、历史典故

汉高祖刘邦曾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吕后采纳张良计策,请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邦见太子已有四皓支持,感叹“羽翼已成”,遂放弃废立之念。


三、引申含义

  1. 泛指隐居高士
    后世以“四皓”代指品行高洁、隐居不仕的年长贤者,如明代张煌言诗句“岛上衣冠多四皓”。
  2. 特指南朝徐氏兄弟
    南朝齐时,徐伯珍兄弟四人皆白发隐居,也被时人称为“四皓”。

四、文化影响

四皓形象常出现于诗词、典故中,象征淡泊名利与政治智慧。其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及《高士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搭背嗄嘶版帐钱奔凑表贤博覈蝉緌蟹匡炽爨赤脚絺纻冲简大父单比例大人不见小人怪殿寝罚规風調服御广潟鬼气盍彻皇辜回手绘影绘声护攒脚户杰暴嗟矜进寸退尺矜贫恤独罽毯阃命廖仲恺利导藜蒸砻坊陇关满魄明前弥天大祸鲵鳅怕人偏论迫愶倾羲全跏趺坐沈骸守约贪驩佻儇媮合苟容违天悖人无辞五老嫌鄙暹耽相将箱牛细旦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