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鸠形鹄面的意思、鸠形鹄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鸠形鹄面的解释

形容人久饥枯瘦之状。鸠形,谓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鹄面,谓两颧瘦削。 清 黄景仁 《别亦园诸君》诗:“鳩形鵠面忽阑入,不逢唾噦翻遭怜。”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某郎中》:“王命开正门,身出迎之,见一披髮尺餘,鳩形鵠面之丐。” 洪深 《劫后桃花》八:“那厨房门外,一个鸠形鹄面的衣衫褴褛的少年,立在太阳下,和仆人甲低低讲话。”亦省作“ 鳩鵠 ”。 清 顾彩 《庚申春日记所见》诗:“如何催科吏,程限不暂爽,鞭挞鳩鵠民,驱令供军餉。” 清 陆陇其 《时务条陈六款》:“勿因不肖之侵欺,而尽掣贤者之肘,则鳩鵠之民,庶有赖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鸠形鹄面"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jiū xíng hú miàn,用于形容人因饥饿、疾病或极度困苦而身体极度瘦削、面容憔悴枯槁的悲惨模样。其核心含义在于描绘一种枯瘦衰颓、营养不良的病态外貌。

详细释义:

  1. 字面拆解与意象来源:

    • 鸠形: "鸠"指斑鸠或鸠鸽类鸟。古人认为斑鸠身形低矮、胸骨凸出,显得瘦骨嶙峋。因此,"鸠形"用来比喻人的身体枯瘦如柴,肋骨嶙峋可见。
    • 鹄面: "鹄"指天鹅,尤指黄鹄(一说指鸿鹄)。天鹅的脸颊狭长,古人取其瘦削之意。"鹄面"则用来形容人的面容因消瘦而颧骨高耸、两颊深陷、皮肤蜡黄或苍白,毫无血色与生气。
    • 综合起来,"鸠形鹄面"就是用斑鸠的枯瘦身形和黄鹄的瘦削面庞,来比喻人极度消瘦憔悴的样子。
  2. 引申义与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色彩,常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饥饿、贫困、疾病折磨、过度劳累或精神极度压抑状态下的人的外貌特征。
    • 它不仅仅指体重的减轻,更强调一种病态、衰弱、缺乏生命活力的整体状态,传递出深切的同情或对苦难的描绘。
    • 常见于描写灾荒、战乱、疾病、贫困等导致民不聊生情境下的个体或群体形象。
  3. 用法与色彩:

    • 语法功能: 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或宾语。
    • 感情色彩: 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描述悲惨状态),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用于不当调侃。

权威参考来源:

该成语的解释和用法在权威汉语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鸠形鹄面"是一个具有鲜明意象和深刻内涵的成语,生动刻画了极度消瘦憔悴的病态外貌,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及《辞海》等经典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鸠形鹄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饥饿、贫困或疾病导致身体极度消瘦、面容憔悴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

    • 最早见于《资治通鉴·梁纪·简文帝大宝元年》中“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 清代黄景仁的诗句“使我鸠形鹄面生光莹”进一步推广了该成语的使用。
  2. 用法特点:

    • 词性:含贬义,多用于描写灾荒、战乱或极度贫困中的人群状态。
    • 搭配:常作谓语或定语,如“鸠形鹄面之众”“百姓鸠形鹄面”。

示例与近反义词


使用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资治通鉴》或清代诗词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姆闇曶按照並行不悖产期超乘笞杖徒流纯緜出帖鉏櫌刺事倒熟大礮调阅杜葵二道毛凡首風瘧風逸富埒王侯改构国火杭州何若鹤言昏邪霍曶煎服狡计解割疾官鶄鹤居心叵测廉平练实辽薓离宫别窟林檎吕公绦籋子木棦藕丝讫尽绕行鋭进睿气三车三生石上焦社会公德收受添觅铁案违乱舞絙闲靡先亲后不改闲是闲非啸命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