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赎徒的意思、赎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赎徒的解释

交纳钱物以减免徒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汤刘二御史再谴》:“ 鼐 论风宪官受财,议革职赎徒,上特旨发 肃州卫 充军。”《明史·姜埰传》:“乃命移刑官定罪,尚书 徐石麒 等拟 埰 戍, 开元 赎徒。” 清 吴伟业 《鹿樵记闻·粤西二臣》:“又以奸民訐其贪肆不法,逮治坐赎徒。”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赎徒”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指通过交纳钱物来减免徒刑的刑罚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赎徒(拼音:shú tú)指犯人通过缴纳一定财物(如银钱)来抵消或减轻原本应服的徒刑。这种方式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

二、历史背景与引证

  1. 明代案例

    • 《野获编》记载,官员汤、刘因受贿被革职后,通过“赎徒”减免充军刑罚(《明史·姜埰传》中也有类似记载)。
    • 清初吴伟业在《鹿樵记闻》中描述官员因贪腐被查处后“坐赎徒”,即缴纳财物抵罪。
  2. 适用场景
    主要用于非恶性犯罪(如贪渎、民事纠纷等),允许有经济能力者以财物替代人身刑罚,体现古代法律中“以财代刑”的特点。

三、与现代制度的区别

古代“赎徒”属于特权阶级或富人的司法救济手段,而现代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类似制度已被废止。

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司法体系的阶级性和经济补偿机制,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赎徒的意思

赎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赎回被抓获或被俘虏的人。在社会、宗教或法律上,赎徒是指向敌对势力支付赎金或其他形式的补偿以换取释放被扣押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赎徒的拆分部首是贝并衣,其中“贝”表示贝壳,指人的质押,而“衣”表示衣服,指对人的控制。赎徒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来源

赎徒一词起源于古代社会当中常见的人身质押现象。在古代,当人们遭遇战争、抢劫或其他危险时,可能会被敌对势力抓获并作为人质,这时他们的亲友或国家可能会与敌对势力进行谈判,支付一定的赎金以达到解救被俘者的目的。

繁体

赦徒的繁体字为贖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赎徒的“赎”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贖”,而“徒”字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例句

1. 他们出动了重兵,势必要用尽一切办法来赎回被绑架的徒弟。

2.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赎回被扣押的公民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

相关词汇

组词:赎罪、赎回、赎金、赎身、赎回

近义词:赎回、赎金

反义词:俘虏、扣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