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祭鱼的意思、祭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祭鱼的解释

犹獭祭。《礼记·王制》:“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 唐 孟浩然 《早发渔浦潭》诗:“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诗:“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参见“ 獭祭鱼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祭鱼”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并非指祭祀鱼类,而是描述一种自然现象及其引申的文化寓意。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1. 本义(自然现象): 指水獭捕鱼后,将鱼陈列在水边,如同祭祀陈列供品的行为。这一现象源于古人对水獭习性的观察。水獭捕鱼后常不立即食用,而是将鱼排列在岸边,古人因其排列有序,联想到人类祭祀时陈列祭品的场景,故称之为“獭祭鱼”或简作“祭鱼”。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祭鱼”最原始、最核心的含义,记载于古代字书、类书及儒家经典中。
      • 《礼记·月令》(传世文献):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这是关于“獭祭鱼”现象最著名的早期记载,将其视为孟春时节(立春后)的物候特征之一。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在解释相关字词时,常引用《礼记》等典籍说明“獭祭鱼”的习性。
      •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 明确将“獭将捕得的鱼陈列在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列为“祭鱼”的首要义项。
  2. 引申义(文化寓意):

    • 指代“獭”或“獭祭”行为本身: “祭鱼”有时直接用作“獭”的代称,或指代其陈列鱼的行为。
      • 来源依据: 此用法多见于古代诗词歌赋中,作为对獭或其行为的雅称或典故引用。
    • 比喻罗列典故、堆砌辞藻: 因獭祭鱼时陈列甚多,后世文人(尤其宋代以降)常用“獭祭”或“祭鱼”来比喻写作时广泛搜集、铺排典故的行为,略带贬义,指其如獭陈列鱼般堆砌材料,有时缺乏剪裁。
      • 来源依据: 此引申义在文学批评和笔记小说中常见。
        • 如宋代 吴炯 《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这是将李商隐勤于查书、多用典故的写作习惯比作“獭祭鱼”。
        • 《辞源》(权威辞书): 在“獭祭”词条下明确列出此比喻义:“后因称罗列典故、堆砌成文为獭祭。”

“祭鱼”一词源于对水獭(獭)独特捕食习性的观察和联想,本义指獭将捕获的鱼陈列在水边如同祭祀,是古代重要的物候现象记录(尤见于《礼记·月令》)。后引申出两个主要文化含义:一是作为“獭”或其行为的代称;二是比喻写作时大量罗列、堆砌典故或辞藻(即“獭祭”),此引申义在文学领域影响深远。其核心意象始终围绕着“陈列”与“祭祀”的类比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

“祭鱼”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1. 基本释义与行为描述
    “祭鱼”指水獭捕鱼后将鱼排列在岸边,如同陈列祭品的现象。这一行为源自水獭的生活习性,可能是为了储存食物或标记领地,但古人将其拟人化解读为“祭祀仪式”。

  2. 文献出处与物候象征
    《礼记·王制》记载:“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唐代孟浩然诗“祭鱼时见獭”也印证了此现象。在二十四节气中,“獭祭鱼”是雨水节气的初候,象征自然循环与天地恩赐,提醒人类感恩万物本源。

  3. 文化内涵延伸
    古人通过“祭鱼”赋予自然行为哲学意义:水獭陈列鱼的行为被解读为对天地造化的感恩,暗喻人类应敬畏自然,认识到生存资源并非仅凭自身努力获得,而是依赖天地生养。

  4. 文学比喻用法
    宋代起,“獭祭鱼”演变为对堆砌典故文风的讽刺,如清代赵翼评毛奇龄作诗“必先罗书满前”,以“獭祭”形容其过度引用典籍的写作方式。

“祭鱼”既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描述,又是承载传统文化观念的符号,兼具生态观察、哲学隐喻与文学批评的多重意涵。

别人正在浏览...

变相秉公办理鄙媟长秀赤心相待出夫刺促磁盘欑涂盗禄道三不着两斗骋凤韶龟毛兔角害淋的何则花车恢达噭咷京相进旅退旅寄遗鞠旅居易烂桃老态乐不思蜀李程论除旅尘马纼面朝绵羊粘缠谱注墙阴巧计栖钓奇思齐云社神媒沈明石鸡誓剑水神说怿荪桡摊蛋汤沐题引童骑土木身托荤五大运动武声詨詨邪论邪险西胡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