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冗”。1.粗率懒散。《北史·序传·李璵》:“后 汝南王 悦 为 司州 牧, 悦 性质疏冗,情识不伦。” 宋 司马光 《与吴相书》:“ 光 疎冗之人,无一物可以为报。”
(2).粗陋无用。 唐 韩愈 张籍 《会合联句》:“瘴衣常腥腻,蛮器多疎冗。”
(3).闲散的职务或人员。《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元年》:“臣备位諫官,至今未知圣躬安否,况疏冗乎!” 胡三省 注:“冗,散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赵令郯》:“ 崇寧 初,分置敦宗院於三京,以居疎冗,选宗子之贤者蒞治。”
“疏冗”的汉语词典释义
“疏冗”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构字和语义演变角度解析:
本义:
二者合成“疏冗”,指因粗疏、怠惰而导致的事务繁杂或效率低下,强调因疏忽而引发的冗余状态。
引申义与用法:
例:“因管理疏冗,文书积压日增。”
例:“近日疏冗,未能及时复函,望乞见谅。”
语源参考:
该词多见于明清文献,如清代公文中常用“疏冗”批评官吏怠政(参考《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其结构符合汉语联合式复合词特征,近义词如“疏怠”“冗滥”。
现代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检讨、公文或文学批评,如“工作疏冗致误”“文笔疏冗”等,提示需改进效率与严谨性。
权威依据: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语义分析,并参照古代汉语用例(如清代《吏治辑要》)。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系统查阅相关辞书电子版(如“中国知网·工具书库”)。
“疏冗”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粗率懒散
指性格或行为随意散漫、缺乏严谨性。例如《北史》记载“悦性质疏冗,情识不伦”,以及司马光自称“光疎冗之人”,均体现这一含义。
粗陋无用
形容事物简陋或缺乏实用价值。如唐代韩愈、张籍的诗句“蛮器多疎冗”即指器具粗劣。
闲散职务或人员
指非重要的职位或未被重用的闲散人员。《资治通鉴》中“况疏冗乎”即此意,明代冯梦龙也提到“分置敦宗院以居疎冗”。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对人物、事物的评价,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类文本或学术讨论。
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嶓冢察视扯乱弹侈大侈务出生率大鑪道说电磁灶东京梦华录动机与效果督进蛾封浮道辅益鬲蔽阁浅攻玉管窥筐举贯穴古德汗浸浸后妃蛔虫混混庉庉浑家火鎌精气神课演困难令望美景陌面不相识牧犬难如登天佩铜瞟扫洽和钤记轻荑然而软管沙荒上栋下宇射鬼箭射隐什物颂祷贪求无厌晚漏委武无冬历夏乌轮务求五州衔悲茹恨向意孝恭小寒食邪端